从零开始的一场料理之旅——姚轶凡
2025年6月22日,我带着一点好奇,也带着一点忐忑,踏上了前往韩国的旅程。目的地是又松大学,一所位于大田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即将开启十天“厨房训练营”的地方。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几乎没有什么做饭经验,厨房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但又敬而远之的地方。这次的学习以厨房课程为主,每两天学习一个国家的料理风格,顺序是法餐、意大利餐、烘焙、韩餐和日料,整整十天,内容紧凑却也充满期待。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充满了不安。面对陌生的厨房环境、复杂的料理步骤和看起来就“高级感”满满的料理名字,我总觉得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地方。第一天是法餐课程,老师从法国料理的历史背景讲起,一直讲到刀工技巧和摆盘艺术。理论部分其实还好理解,但一旦进入实操环节,我就有点手忙脚乱了。要切土豆、胡萝卜、蒜末,还要掌握“对半切、切粒、切丝”的刀工技巧,每一步都不简单。我当时切得特别慢,还总是切得大小不一,老师看我紧张,拍了拍我肩膀说:“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理解食材。”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被接纳的安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进入状态。第二天我们继续法餐,尝试了香煎鸭胸和香脆烤法式面包,我逐渐不再只是“看别人操作”,而是尝试自己下锅、控火、调味。我印象很深的是我第一次自己煎鸭胸,虽然火候没掌握好,有点过老了,但那种“我亲手完成”的满足感是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这一刻,我意识到做饭不仅仅是把食材放进锅里,更是一种需要全神贯注、与食材对话的过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和第四天的意大利餐课程,尤其是一道叫做波洛涅赛千层面的菜肴。这是一道传统的意大利面食料理,需要准备的步骤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首先是准备蔬菜,我们要将蘑菇、胡萝卜、洋葱和芹菜切成小粒,还要提前剁好蒜末。虽然听起来只是切菜,但切得不好会影响整个酱的口感,我特别认真地一颗颗切,力求切出一样大小。然后是做面团,要将面粉、鸡蛋、盐、一点橄榄油和绿色香料粉揉在一起,揉成一个弹性面团,再用保鲜膜包起来醒面二十分钟。虽然我们的面团已经被老师揉好,但是我知道,揉面的过程特别累,手掌一直要施力,可当揉面团的次数多了,便会越揉越有感觉,渐渐地竟觉得这是一种很治愈的事,就像在和食材建立一种关系。
接着是肉酱的制作部分。我们先起锅烧油,把碎牛肉放进去炒,然后加入之前切好的蔬菜一起翻炒,再加入番茄酱、一点红酒、大块和小块番茄酱混合,搅拌均匀,再加点水和一种棕色香料,让整锅酱汁焖煮入味。这一步开始,我真正感受到香气带来的冲击。锅里沸腾着浓郁的酱料味道,我站在那里,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厨房小白,而是一个正在创造“味道”的人。
白酱部分则更温柔,需要将牛奶、肉豆蔻粉和黄油慢慢熬煮至浓稠,再加入芝士粉和新磨的芝士碎不断搅拌,最后调味。我学着不急不躁地搅拌,慢慢看着液体从稀变浓,那种变化让我觉得神奇也踏实。我们还在白酱里加了糖、盐和胡椒,香味一下子层次感更丰富了。
醒好的面团用机器压成薄片,切成比锡纸碗略短的长方形面皮。我们把它放入加盐的水中煮熟,再放入冰水中降温,然后放在干毛巾上吸水,再卷起来备用。这些工序都非常讲究,不能有丝毫马虎。到了最后的组合阶段,我的兴奋几乎要藏不住。我们先用肉酱打底,再淋上一层白酱,铺上面皮,然后继续重复,层层叠叠,直到最后撒上芝士块放入烤箱烘烤。烤箱打开的一刻,那金黄的色泽和扑鼻的香味让我感到一种无法形容的满足。我的那份千层面因为加了特别多的芝士,拉丝特别夸张,吃起来也格外浓郁、温暖。那一刻我真的被食物感动了,原来用心做出来的料理,是能让人幸福的。
意大利餐之后的两天是烘焙课程,我们做了核桃派、泡芙和柠檬挞。烘焙讲究的不是火候,而是比例、时间和耐心。我学着打发蛋白、用温度计控制黄油的融化程度、把发酵好的面团精准折叠几次,直到出层次。烘焙不像中餐那么灵活,它更像一门“精密的科学”,一步错了,可能整盘饼干都会失败。我第一次做泡芙的时候就因为烤箱温度没掌握好,泡芙都瘪了下去。但老师说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不是烘焙的问题,是你下次更会掌握的地方。那一刻我学会了接受不完美,也学会了尝试。
韩餐的两天让我感受到韩国料理的多样与热情。我们做了腌制泡菜、海鲜饼、韩式寿司。每一道菜都调料丰富、味道有层次,尤其是寿司,用的是甜辣酱和蒜泥酱混合的方式,再撒上芝麻和青葱,口感丰富。整个厨房充满了辣酱的香气,大家边做边笑,还会互相帮忙调酱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放松了,不再紧张厨房,而是开始享受其中。
最后的日料课程,则是一种精致到极致的体验。我们做了寿司、天妇罗、玉子烧。每一道日料都要求刀工精准,配比讲究。我特别喜欢做玉子烧,虽然一开始卷得不整齐,但反复练习几次后,居然也能卷出漂亮的层次了。那种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比结果更打动我。
这十天的厨房学习之旅,让我从一个只会煮泡面的厨房小白,慢慢变成一个敢于自己做出整道料理的人。我开始理解食材之间的搭配、温度对味道的影响、耐心对成品的重要性。料理不再是我眼中的“麻烦事”,而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感、体现态度的方式。每一次认真切菜、搅酱、调味,都是我在向生活表达敬意。尤其是那道千层面,它不仅是味道的叠加,更是我努力、好奇、挑战和收获的缩影。
厨房是个真实的地方,没有套路、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你与食材、火候、味道之间的真诚对话。我很感谢这次又松大学的学习机会,让我体会到料理不仅仅是技能,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一道道自己做的菜上桌,看着别人露出满意的表情时,我知道,料理其实是最真诚的分享。
十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它让我从零开始建立起对厨房的信心,更让我懂得了一件事:用心生活的人,也能做出有温度的饭菜。这趟旅程或许不会让我成为专业厨师,但它一定让我成为一个更热爱生活的人。
我的课堂笔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