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普顿⼤学两周研学学习报告——方欣琪
本次研学活动为期两周,以英国北安普顿⼤学为主要学习基地,期间辐射伦敦、剑桥、⽜津、伯明翰等城市,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化体验,深⼊了解英国⾼等教育体系、历史⽂化传承及社会发展现状。作为⼀名对跨⽂化交流与⻄⽅教育模式充满好奇的学⽣,我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拓宽国际视ᰀ ,对⽐中英教育差异,积累跨⽂化沟通经验,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北安普顿⼤学作为本次研学的核⼼阵地,为我们ᰁ 身定制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涵盖“英国⾼等教育体系概述”“跨⽂化沟通技巧”“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等主题,采⽤讲座、⼩组研讨、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国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成鲜明对⽐。
在“跨⽂化沟通”课程中,教授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让我们直观感受语⾔差异背后的⽂化逻辑——例如在⼩组合作完成“虚拟贸易谈判”时,英国学⽣更注᯿ 逻辑论证与数据⽀撑,⽽中国学⽣则习惯以关系构建为前提推进合作,这种差异引发了我们对“⾼效沟通标准”的深度讨论。此外,课堂上“⽆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贯穿始终,如“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教授⿎励我们从经济、社会、⽂化等多维度表达观点,即使观点对⽴也会被尊᯿ ,这种氛围极⼤激发了思维的主动性。
北安普顿⼤学的校园虽不似名校那般宏伟,却处处体现“以⼈为本”的设计理念:图书馆24⼩时开放的讨论室配备可移动⽩板与充电站,教学楼⾛廊设置“即兴交流⻆”,草坪上随处可⻅围坐讨论的学⽣与导师。我们曾在课后偶遇“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授,原本只是简单请教问题,却被邀请加⼊他带领的学⽣项⽬⼩组,这种“课堂外的学术延伸”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英国教育中“师⽣平等”的互动模式。
伦敦之⾏的⾸站是⼤英博物馆,这座世界顶级博物馆以“⼈类⽂明的百科全书”著称。在埃及馆,罗塞塔⽯碑上的三种⽂字印证了⽂明传承的复杂性;中国馆内,从商周⻘铜器到明清瓷器的陈列,让我们在⾃豪于⽂化瑰宝的同时,也对⽂物的流失历史产⽣沉᯿ 思考。解说员提到“⽂物是全⼈类的财富”,但作为中国⼈,我更深刻体会到“守护⽂化根脉”的责任。
除了博物馆,伦敦的城市景观同样耐⼈寻味。泰晤⼠河畔,古⽼的伦敦塔桥与现代的碎⽚⼤厦隔河相望,这种时空碰撞恰如英国社会的特质——既坚守传统礼仪,⼜包容创新思潮。在特拉法加⼴场,我们看到街头艺⼈与⻄装⾰履的上班族和谐共处,这种多元包容的氛围,正是伦敦作为国际⼤都市的魅⼒所在。
剑桥与⽜津的探访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精英教育”的底蕴。在剑桥,康河上的撑篙⼈向我们讲述着徐志摩《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三⼀学院⻔⼝⽜顿的苹果树雕塑,则象征着这⾥对科学探索的执着。我们有幸旁听了⼀场哲学研讨会,学⽣们围绕“⼈⼯智能的伦理边界”展开激烈辩论,其思维的深度与⼴度令⼈震撼。
⽜津的博德利图书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座欧洲最古⽼的图书馆之⼀,藏书ᰁ 达 1300万册,馆内禁⽌拍照,却允许参观者触摸古籍。当指尖划过 16 世纪的⽺⽪卷时,仿佛能感受到知识传承的温度。导师告诉我们:“在这⾥,书籍不是冰冷的展品,⽽是等待对话的智者。”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珍视,正是两所名校历经数百年⽽不衰的核⼼密码。
作为英国⼯业⾰命的发源地之⼀,伯明翰的探访让我们看到“传统⼯业城市的᯿ ⽣”。在伯明翰博物馆与艺术画廊,通过蒸汽机模型与⼯⼈⽇记的陈列,我们还原了 19 世纪⼯业繁荣的场景;⽽如今的伯明翰,昔⽇的⼯⼚旧址已改造为创意园区,废弃的铁路桥变身空中花园,这种“⼯业遗产活化”模式,为中国同类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宝贵借鉴。
对⽐中英教育,我发现英国⾼校更注᯿ “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的培养。例如北安普顿⼤学的课程作业多为“项⽬式任务”,如要求我们结合伯明翰的案例,为⾃⼰的城市设计⼀份“可持续发展⽅案”,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学习,⽐单纯的考试更能检验知识的运⽤能⼒。此外,英国学⽣“敢于质疑权威”的态度也值得学习,他们不会因教授的观点⽽盲从,⽽是习惯通过独⽴调研形成⾃⼰的判断。
两周的研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化没有优劣,差异本身就是价值”。在与英国同学交流时,我们曾因“时间观念”产⽣⼩摩擦——他们习惯精确到分钟的计划,⽽我们更倾向于“弹性安排”,但正是这种碰撞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在剑桥的中国留学⽣告诉我们:“跨⽂化适应不是丢掉⾃⼰的⽂化,⽽是在理解对⽅的基础上找到共存的平衡点。”这让我明⽩,真正的国际化视ᰀ ,是既扎根本⺠族⽂化,⼜能包容多元价值。
此次研学也带来诸多个⼈层⾯的成⻓。从最初在课堂上不敢⽤英语发⾔,到后来能主动参与⼩组辩论;从⾯对陌⽣城市的⼿⾜⽆措,到能独⽴规划出⾏路线,每⼀步都在突破舒适区。 两周的英国研学虽短暂,却在我⼼中埋下了“国际视ᰀ ”与“⽂化⾃信”的种⼦。北安普顿⼤学的课堂教会我“独⽴思考”,伦敦的街头让我懂得“包容多元”,剑桥的图书馆让我敬畏“知识传承”,伯明翰的转型让我思考“发展与保护”的平衡。这些收获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式的⾰新。此次研学不是终点,⽽是我探索世界、完善⾃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