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普顿大学学习小结——乔妙
飞机引擎的轰鸣声逐渐平息,伦敦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我知道,期待已久的北安普顿大学暑期研学之旅正式开始了。带着一丝初出国门的忐忑和满心的好奇,我踏上了这片以历史、文化和学术闻名的土地。短短两周,从抵达时的陌生到离别时的不舍,这段旅程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大一暑假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而鲜活的印记,远超我出发前的想象。
旅程的开端总是充满新鲜感。抵达后的那个周日,我们直接前往北安普顿大学的宿舍安顿下来。初次步入校园,那份宁静与绿意就让人感到舒适。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我试着在周边走走,感受着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氛围,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周一的开学仪式和课程介绍,像是一个正式的起点,将我们的身份从单纯的旅行者转变为短期求学的学子。随后的校园及周边游览,就像是为我们快速绘制了一张认知地图,超市、餐厅、教学楼的位置逐渐清晰,那份初来乍到的茫然感也慢慢消散,开始真正融入这个临时的“家”。
第一周的核心旋律是语言与文化的初步碰撞。从周二开始,连续的“英国语言文化课”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这绝非枯燥的语法填鸭,而是打开了理解这个国家的一扇窗。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地道的日常表达,更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比如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排队文化背后对秩序和公平的执着,他们独特的幽默方式如何体现其民族性格,还有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习惯差异。老师生动地讲解,让我们明白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载体。最难忘的是周三下午的“传统英式下午茶”体验。置身于优雅的环境中,亲手摆弄精致的茶具,学着先加奶还是先倒茶,品尝着抹了厚厚凝脂奶油和果酱的温热司康饼,那一刻,书本上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无比真实。听着关于德拉比修道院和北安普顿历史的娓娓道来,下午茶不再是简单的餐饮,而是一种承载着社交礼仪和历史沉淀的文化仪式,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英伦生活的优雅与闲适。穿插其间的“UON课堂”则给了我第一次接触英国大学教学模式的机会。课堂氛围更自由,更强调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与我所习惯的教学方式很不同,虽然一开始有些拘谨,但这种强调主动思考和参与的课堂让我感到新奇和挑战。
第一周的周末,则是将课堂所学与实地体验完美融合的时光。周五的“莎士比亚小镇(斯特拉特福)与华威城堡一日游”堪称一场时空穿越之旅。在埃文河畔宁静的斯特拉特福小镇,漫步于莎士比亚出生、成长的地方,故居里的陈设仿佛还残留着那位文豪的气息,庭院里的花草似乎也在低语着十四行诗的韵律。而华威城堡的巍峨则带来了另一种震撼。登上古老的城墙,俯瞰护城河,探索塔楼和地牢,那些坚固的石壁、森严的防御工事以及丰富的历史展览,瞬间将中世纪骑士的征战、贵族的权谋变得栩栩如生。课本上关于城堡的描述,在这里化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周六的剑桥之行则满足了所有对顶尖学府的憧憬。在康河的柔波里泛舟,两岸是古老而庄严的学院建筑,特别是仰望国王学院礼拜堂那直插云霄的尖顶时,心中涌起的是纯粹的敬畏。穿梭在一个个学院庭院中,想象着牛顿、达尔文等巨匠曾在此走过的路,空气中弥漫的浓厚学术气息让人心潮澎湃,也悄然在心底种下了对更高学术殿堂的向往。
进入第二周,学习的节奏似乎更加紧凑,深度也在增加。周一的“英国语言文化课”变成了上下午连轴转,内容也更偏向于学术英语的运用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议题探讨,比如英国的教育体系特点、社会热点等。这无疑是对我们语言能力和思维深度的一次集中锤炼,虽然强度不小,但能感觉到自己表达观点时更加流畅和自信了。周三全天沉浸式的“UON课堂”则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了英国大学的项目式学习。需要独立查找资料、与小组成员紧密协作、共同构思并完成一个项目展示,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成果展示技巧。这种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未来的大学学习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思考。
第二周同样充满了令人兴奋的知识探索。周二的“牛津大学研学”是另一场精神盛宴。这座与剑桥齐名、甚至更显古老的学术圣地,拥有着不同的气质。漫步在被称为“梦想尖塔之城”的街道上,参观宏伟的基督堂学院(仿佛置身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大厅),走进藏书浩瀚的博德利图书馆,每一处都诉说着知识的力量与时间的沉淀。导师对牛津独特的学院制、悠久的学术传统和严谨治学精神的讲解,不仅加深了理解,更点燃了我内心对追求学术卓越的渴望。周五是成果展示与告别的日子。“VLOG演示及优秀作品评选”环节给了我们一个极富创意的舞台,去回顾、梳理和表达这两周的经历与感悟。大家用镜头捕捉文化观察的细节,用剪辑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语言分享内心的触动。准备和展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锻炼了新媒体应用能力、创意构思和公开表达技巧,也促使我更深层次地去反思这段旅程的价值。随后的毕业典礼庄重而温馨,当从老师手中接过那份结业证书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为这段在北安普顿的学术探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研学也少不了对英国都市脉搏的体验。周四的“伦敦游览”让我们置身于这个全球大都会的活力中心。从议会大厦和大本钟的经典地标,到伦敦眼的现代视野;从大英博物馆里穿越时空的人类文明瑰宝,到可能匆匆一瞥的西区剧院霓虹,伦敦的多元、包容与深厚底蕴在短短一天内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冲击,展现了古老帝国在现代舞台上的勃勃生机。周六的“伯明翰市中心购物游览”则让我们感受了英国第二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焕发出的现代商业活力,也是英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周日的返程日,行李箱被纪念品和礼物塞得满满当当,而心中装着的,则是更为珍贵的收获: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对自身成长的确认,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回想这两周,收获是全方位且深刻的。最直观的莫过于语言能力的提升。从最初在商店点餐时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在课堂上较流畅地参与讨论,甚至在路上鼓起勇气向当地人问路并理解他们的回答,这种在真实语境中“浸泡”出来的进步是任何课本都无法替代的。文化课上学到的那些社交语用规则和地道表达,让我在交流时感觉更自然、更自信了。更重要的是,这次研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和理解力。它绝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而是深入到当地生活的肌理中去体验和理解。英式下午茶的优雅礼仪、城堡庄园承载的厚重历史、大学校园里弥漫的求知氛围、公园绿地上随处可见的享受阳光的人们、甚至街角Pub里传来的谈笑声,都构成了我对英国社会文化鲜活而立体的认知。我明白了文化差异不是简单的对错好坏,而是看待世界、组织生活的不同方式。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心态,是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不可或缺的素养。学术上的启发同样巨大。北安普顿大学和牛津剑桥的课堂体验,让我亲身体会到西方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的极端重视。这与我习惯的学习模式有很大不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反思如何更主动、更深入地学习。VLOG的制作过程更是将创新思维、技术应用和个人反思完美结合,是一次非常宝贵的能力锻炼。此外,这段异国生活的经历本身也是一次绝佳的成长课。从管理好自己的日常起居、规划自由活动时间、遵守当地的公共规则,到独立解决遇到的小麻烦(比如交通、购物沟通),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老师、当地人沟通、合作(尤其是在小组项目和日常相处中),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
飞机再次起飞,载着我们离开英伦的土地。窗外的云层之下,北安普顿的校园、斯特拉特福的小巷、剑桥的康河、伦敦的灯火……都渐渐模糊。但我知道,这个夏天在北安普顿的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次海外旅行或短期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和视野的飞跃。它让我这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体会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与深度,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未来方向。语言上的突破、文化上的理解、学术上的启发、生活上的历练,所有这些收获都沉甸甸的,成为我大一暑假最宝贵的财富,也为我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更开阔的视野。英伦的夏日阳光或许会渐渐淡去,但它所点燃的求知之火和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将长久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这段北安普顿的夏日印记,注定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