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北安普顿大学学习小结——刘思雨

这次英国之行是一次深度沉浸于其学术精髓、历史积淀与文化肌理的宝贵旅程。我们从文学圣地启程,在斯特拉特福小镇走进莎士比亚故居,低矮的木梁与复原的陈设让人触摸到这位戏剧大师的平凡起点与非凡想象的萌芽地。莎士比亚故居的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的生活气息:从他出生的房间到家族聚会的客厅,从厨房的铁锅到壁炉上的铜壶,这些物件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家庭如何孕育出一位改变世界戏剧史的天才。故居的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莎士比亚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如何从小镇走出,最终成为伦敦环球剧院的灵魂人物。站在故居的花园中,望着远处的艾文河,仿佛能听到莎翁笔下那些经典台词在耳边回荡:“Alltheworld’sastage”。这种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让人不禁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灵感来源产生深深的思考。

离开文学的摇篮,华威城堡矗立的巨石城墙与塔楼瞬间将人拉入金戈铁马的中世纪。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堡不仅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英格兰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华威城堡的高处,俯瞰雅芳河谷,仿佛能看到中世纪骑士们在战场上策马奔腾的身影。城堡的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华威伯爵在英格兰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以及城堡在多次战争中的防御作用。漫步在城堡的走廊和地牢中,仿佛能听到昔日囚犯的哭喊声和骑士们训练时的呐喊声。城堡内的投石机模型和骑士装备展示,让人直观感受到中世纪战争的残酷与激情。华威城堡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一部立体的史诗,鲜活地传递着王权、战争与骑士精神的千年回响。

伦敦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现代脉搏。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议会大厦与大本钟的恢弘古典与碎片大厦的现代锋芒在泰晤士河畔交织,形成了一幅古今交融的壮丽画卷。议会大厦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而大本钟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英国议会制度的悠久历史。碎片大厦的尖锐线条和现代设计则展现了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大英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无言诉说着其世界中心的地位,馆内的藏品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希腊罗马的雕塑,再到亚洲的珍宝,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伦敦的多元活力与深厚积淀并存,成为理解当代英国不可或缺的背景板。

然而,旅程的核心无疑是探访学术殿堂。剑桥大学城予人以诗意栖居之感,康河的柔波、古老的石桥、葱郁的后园与点缀其间的学院建筑共同勾勒出宁静致远的学术画卷。泛舟河上,仰望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剪影,更能体会那份与城市共融的从容开放。剑桥的学术氛围浓厚而不压抑,每一座学院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代的活力。在学院的图书馆里,古老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落下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专注的氛围。剑桥的学术精神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无限追求,以及对学术自由的尊重。

相比之下,牛津大学城则更显庄严厚重。密集的哥特尖塔、古典穹顶与狭窄的学术街道处处弥漫着严谨的学院气息。基督教会学院、博德利图书馆等建筑群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梦想尖塔之城”,其凝练的学术氛围为后续深度体验奠定了基调。牛津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每一座学院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学院的餐厅里,长长的木桌和高背座椅让人联想到中世纪学者们讨论学问的场景。牛津的学术精神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

在牛津的学术核心体验尤为珍贵。我们亲历了两节不同学科的本科课堂,课堂规模不大,教授专注于启发引导,鼓励即时提问与深度讨论,将复杂议题层层剖析。更关键的是深入了解了其核心的导师制度精髓:学生需围绕特定主题独立完成研究性论文,随后在每周或每两周与导师一对二甚至一对一的会面中,接受对其论文观点、论据的严格质询与批判性讨论。这种高度个性化、以论文驱动、强调即时思辨答辩的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锤炼独立思考、深度研究、逻辑论证及抗压能力,而非单纯知识传递。亲历课堂与洞悉此制度,深刻体会到顶尖学府对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辩论能力近乎极致的重视。

这种导师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每周的导师见面中,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深入阐述,还要接受导师和其他同学的严格质询。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他们能够快速反应、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察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面对导师的提问时,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学术自信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能够迅速找到论据支持,并对反驳意见进行有效的回应。这种学术训练模式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表示,导师制度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在他们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牛津的课堂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与国内课堂相比,牛津的课堂更加注重互动和讨论。教授们通常不会进行长时间的讲授,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彼此之间的讨论往往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观察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出极强的学术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倾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

这次英国之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术殿堂的魅力,还引发了对中英大学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牛津和剑桥的学院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住宿,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属和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在学院中,学生们可以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新的学术灵感。而在国内,虽然也在逐步推进书院制和跨学科培养模式,但与英国的学院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牛津和剑桥的本科教育极度强调独立研究驱动学习,课堂讲授精炼但互动要求极高,评估往往聚焦于关键的期末考试或论文,与国内更为均衡的考核模式及尚在深化的研讨实践形成对比。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我们不仅感受到学术氛围的浓厚,还深刻体会到英伦生活美学的独特魅力。经典的英式下午茶体验是一次优雅的仪式学习。从精致的骨瓷三层架到司康饼的涂抹顺序,从茶叶的选择到轻声交谈的礼仪,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与社交文化的精髓。在伦敦的一家传统茶室,我们亲身感受了英式下午茶的优雅与精致。三层架上的司康饼、三明治和甜点不仅味道上乘,摆盘也极为讲究。茶的选择也非常丰富,从伯爵红茶到EarlGrey,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搭配方式。在享用下午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品尝到了英国的美食文化,还感受到英式礼仪的细致与优雅。

厨艺大赛则提供了趣味盎然的实践舞台。从采购本地食材到手忙脚乱地复刻或创新英式传统菜,团队协作中笑声不断,更深切体会到食物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在伦敦的厨房里,我们尝试制作了经典的英式菜,如炸鱼薯条、英式肉饼和布丁。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但通过团队的协作和不断的尝试,最终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道道美味的佳肴。这次厨艺大赛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烹饪的乐趣,还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英式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食物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的纽带。

作为记录与表达的训练,vlog拍摄工作坊教授了从故事构思到镜头语言、剪辑节奏的技巧,鼓励我们以动态影像捕捉旅途中的瞬间感悟与思考,将观察内化为有温度的表达。在工作坊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如何捕捉旅行中的美好瞬间,以及如何通过剪辑将这些片段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这次工作坊,我们不仅掌握了拍摄和剪辑的技巧,还学会了如何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种表达方式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记录和分享这次英国之行的点滴。

此次英伦之行,是学术视野的拓展,是历史深度的触摸,更是文化理解力的跃升。莎士比亚故居与华威城堡铺陈了千年文脉的基石,伦敦展示了古典与现代的共振。剑桥与牛津的双城探访,尤其是对牛津导师制内核的理解,揭示了顶尖学术殿堂对深度思辨与独立精神的极致追求。下午茶的优雅、厨房里的协作、镜头后的观察,则从生活层面丰富了文化的质感。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对英国的认识,更在学术志向、跨文化沟通及创造力表达上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通过这次旅程,我们不仅感受到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深刻体会到其独特的学术精神和生活美学。莎士比亚故居让我们触摸到文学巨匠的平凡起点与非凡想象,华威城堡让我们感受到中世纪骑士精神的震撼,伦敦的现代脉搏让我们看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而剑桥和牛津的学术体验则让我们认识到顶尖学府对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精神的极致追求。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我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此外,这次旅程还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生活的延续。从英式下午茶的优雅礼仪到厨艺大赛中的团队协作,从vlog拍摄工作坊的影像表达到街头巷尾的日常场景,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英伦生活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体验,我们不仅感受到英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学会了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表达世界。

总的来说,这次英国之行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与学术之旅。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英国的美丽风光和深厚历史,还让我们认识到其独特的学术精神和生活美学。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英国的了解,也为我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台词所说:“Alltheworld’sastage”,而我们在这次旅程中,不仅是一名观众,更是一名参与者和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