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北安普顿大学学习小结——张罗怿

站在大四的人生岔路口,当国内同学埋首于考研真题与实习报告时,我带着对未来的迷茫踏上了英国北安普顿夏令营的旅程。这场为期两周的经历,本是计划之外的”中场休息”,却意外成为我厘清人生选择的关键节点。从浦东机场的忐忑起飞,到盖特维克机场的仓促入境;从超市里对着价签的手足无措,到伯明翰街头自信地用蹩脚英语问路——北安普顿的每一缕晨光与晚风,都在悄悄重塑我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

一、初遇:在文化碰撞中打破认知边界

7 月的北安普顿带着夏末的微凉,与上海盛夏的湿热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住在北安普顿大学 2018 年建造的水边校区,这里离市中心仅需 15 分钟路程,崭新的设施颠覆了我对”国外校园”的想象:完备的健身房、宽敞的图书馆、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甚至有间温馨的酒吧。有天晚上路过酒吧,竟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开音乐会,瞬间明白为什么当地人说”学校是社区的一部分”。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与国内高校严谨的秩序感形成有趣对照,也让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空间,究竟该是整齐划一的”象牙塔”,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成长场”?

走出校园,更鲜活的文化冲击接踵而至。拖着行李箱走出盖特维克机场时,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无服务”提醒,让”异国他乡”四个字有了具象的重量。在海关排队时,身后的外国大叔笑着问”First time in UK?”,我张了张嘴,却把口语课上反复练习的句子咽了回去——那些规整的表达,在真实语境里突然失去了生命力。 后来才懂得,这种语言”卡壳”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文化冲击带来的本能紧张。

入住学生公寓的第一个傍晚,晚上8点依旧明亮的天光彻底颠覆了我的时间感知。 拉开窗帘,草坪泛着微光,穿运动服的老人牵着狗走过,远处传来自行车铃声。 看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我才对”夏令时”有了具体概念。有人说”夏令时是上帝给英国人的礼物,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这种对时间的理解在后来不断冲击着我:草坪上总有人捧书晒太阳,酒吧里的中老年人抱着吉他唱歌,连超市收银员都会笑着问”今天过得好吗”——在这里,生活似乎不是被日程表切割的任务, 而是流动的、值得细品的过程。

二、破冰:在语言实践中触摸交流本质

初到北安普顿时,每次开口都像在走钢丝,总在心里把句子拆成主谓宾反复掂量, 生怕时态用错、冠词遗漏,仿佛语法瑕疵会折损表达的心意。去便利店买牛奶时, 要在货架前把”请帮我拿一瓶常温的牛奶”排练三遍,真站到收银台前,话到嘴边却成了结结巴巴的”this…one…no cold”,说完就红着脸低头,连店员友善的微笑
都不敢接。

但我喜欢观察别人,渐渐发现英国人说话也未必是完整长句,往往几个单词就能把意思说清。于是再去超市时,我试着用简单词汇沟通:”I need this” “That one,please”,店员竟完全理解,顺利帮我找到想要的东西。那一瞬间,仿佛解开了无形的枷锁。

后来去面包店买司康,我指着玻璃柜里的蔓越莓款说:”This,sweet,I like.”店员笑着补充:”With clotted cream?Better.”去公园问路时,看到路过的阿姨直接说:”Excuse me,toilet?”她温和地放慢语速指明方向。偶尔在单词上卡壳也没关系,大家总会想办法帮忙,甚至打开翻译软件让我输入。

渐渐明白,语言的温度从不在句式工整里,而在眼神交汇、手势辅助甚至偶尔的沉默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语法,而是”我想和你交流”的心意。就像小孩子学说话时,哪怕只会说”要””好吃”,大人也能精准捕捉需求与喜悦。在英国的日子里,我触摸到交流的真谛:它从来不是字斟句酌的”正确”,而是放下顾虑的”真诚”。当你敢用磕磕绊绊的词句传递善意,对方总会以更温暖的方式回应。这种领悟比学会一百个复杂句型更珍贵,它让我面对陌生语言环境时,不再胆怯,多了份”说错也没关系”的从容——而这份从容,正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三、相伴:从初见拘谨到并肩同行的默契

夏令营里,来自本校的二十多个同学与其他学校的伙伴相遇,陌生感在朝夕相处中渐渐消融,我们一起创造了许多新奇回忆。

有天下午课程提前结束,不知是谁提议去伯明翰:”坐火车只要 1 小时”。我本就喜欢冒险,这个临时计划正合我意。大家急忙搜索攻略,竟发现国内的携程也能订欧洲火车票。坐上火车时,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我们叽叽喳喳地聊天,看窗外掠过的大片农田。那时突然觉得,能出来看看真好,幸好年轻,幸好有机会触摸世界的多样。这次”偷跑”成了友谊的催化剂,后来回想,正是那次在火车站找站台、在伯明翰街头问路的手忙脚乱,让彼此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主办方安排的英式下午茶体验,更添了份仪式感。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场景,如今成了亲身经历。我们走进装饰古典的大厅,围着圆桌落座,服务员端来的四层点心架摆满精致甜点——虽然后来发现英式点心甜得发腻,但配着加了牛奶的红茶,倒也别有风味。大家边吃边聊,从课程聊到家乡,拘谨彻底消散在茶香里。

 

最温暖的记忆,藏在生日夜里。在下午茶回校路上收到国内朋友的祝福,才想起此时国内已过午夜。随口跟新认识的伙伴提起,没想到当晚她们就陪我小聚。看着大家围着餐桌唱生日歌,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听着夹杂中英双语的祝福,举着塑料杯碰杯时,突然觉得”他乡”二字有了温度。

四、回望:在人生岔路口找到清晰坐标

临行前整理行李时,翻出三周来的消费小票:第一次买电话卡的慌张,第一次付现金的手忙脚乱,第一次用英镑买冰淇淋的新奇……这些零碎纸片拼凑出清晰轨迹:从依赖他人到独立处事,从恐惧未知到享受探索。刚到北安普顿时,买牛奶都要请工作人员帮忙找收银台;离开前,我已能熟练比价、规划路线。这种能力蜕变, 远比”学会几句英语”更有价值——它让我确信,自己有能力在陌生环境里扎根生长。

这场夏令营最意外的收获,是让我对”未来选择”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出发前,我像多数大四学生一样被”考研还是工作”困住:既担心国内内卷的压力,又恐惧出国留学的未知。但在北安普顿的日子里,看到当地人晒太阳时的专注、校园酒吧里不同年龄者的平等交流,突然意识到:人生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的单选题,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开放题。

离别的那天,北安普顿像来时一样雾蒙蒙的。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谢谢这里的长昼与凉风,让我在 21 岁的夏天,找到走向未来的勇气。”飞机起飞时,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绿色田野,突然明白:这场夏令营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如何适应英国的生活,而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坚定的自己。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四,对于充满未知的人生,我想我已经准备好了——带着北安普顿的晨光,带着那些在草坪上、酒吧里、火车上收获的温暖与力量,勇敢地走向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