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普顿大学学习小结——王浅汐
初夏的风还带着黄梅雨季的微潮,而我的心思却早已随着书桌上那份崭新的英国签证,飘向了八千公里外的未知岛屿。那个叫北安普顿的地方,曾经仅仅是一个地图上的坐标,却在2024年的盛夏,被填满了汗水、笑语、课堂的回响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如今回望这段旅程,它远非一场按部就班的学术旅行能够概括,更像是由无数个带着异国标签的真实瞬间——有笨拙的尝试,有惊魂的插曲,更有豁然开朗的领悟——密密匝匝地缝合而成的一段淬炼时光。
这份成长的序幕,在我启程前就已悄然拉开。当独自面对签证申请表上一项项需要反复确认的资料,当在浦东机场巨大的穹顶下寻找着陌生的国际出发通道,甚至是在应对航班变动时的独自判断抉择,每一刻都在无声地敲打着“依赖”的外壳。这些行前的“小试炼”,第一次让我如此清晰地触摸到“自己负责”这四个字的重量,它们为我即将开始的异国生活悄然铺下了第一块石子。
然而,北安普顿校园初到的安顿期还未结束,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波就撞开了现实的门。抵达第二天的午后,一个电话打破了宁静。对方精准地报出我的国内手机号,冒充运营商声称号码被用于在英国进行非法注册,接着无缝切换成“国内警方”甚至“大使馆”的多重角色,编织出一个涉及“跨国违法”、“身份核查”的逼真陷阱。层层递进的恐吓和所谓的“紧急协助指令”,几乎在瞬间瓦解了我的防线,惊慌失措中差点踏入圈套。万幸在最后关头,我冲出宿舍找到了带队老师。陈老师眼神一凛,通过细节询问和搜索相关案例,直指要害的问题,瞬间让精心设计的骗局土崩瓦解。那短短一小时的心悸,是一堂代价沉重却刻骨铭心的境外安全实践课,它不仅仅给我打上了“对陌生来电保持绝对警惕”的烙印,更让我在陈老师毫无保留的援手中,深切体会到身处困境时寻求帮助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校园里,最温暖的烟火气聚集在宿舍的公共厨房。一场由中国留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楼栋厨艺大赛”,成了最热闹也最接地气的文化交流场。对于许多第一次真正站在灶台前掌勺的我们,这挑战既新奇又令人忐忑。洗菜的水声、刀工不精的咚咚声、油锅欢腾的嗞啦声,夹杂着笑闹和偶尔的惊呼,厨房里瞬间热气腾腾。我们小组选择了简单又讨喜的可乐鸡翅作为目标,屏息凝神地盯着翅中在咕嘟咕嘟冒泡的棕红色酱汁里翻滚,生怕糖稀了粘锅底。而当晚的明星菜品毫无争议地被一碟煎口蘑嵌牛肉摘得——饱满圆润的口蘑被掏空了蒂,塞入精心调味的鲜牛肉馅,小火慢煎至金黄,一口咬下去,口蘑的汁水伴着牛肉的醇香在口中迸开,鲜嫩得令人惊艳。当我们这群“新手厨师”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些或色泽不均、或形态不拘但绝对心意满满的作品时,脸上蹭着油星,嘴里品着“家”的味道,那份因亲手劳作、集体协作和纯粹的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瞬间模糊了国界,成为最踏实、也最温暖的美好记忆。
学术的探索是此行的主干道,而Rachel老师引领的跨文化交流课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枝丫。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引人入胜:我们不仅剖析了中英校园生态的天壤之别——从教室氛围、师生互动到考试制度,也深入品味了英伦下午茶那杯醇香红茶背后隐藏的丰富社交密码与历史渊源。Rachel尤为强调学以致用,每节课我们需要在随机分配的小组中制作PPT或海报,并用英文进行演讲展示,期末也需要制作一个独属于我们的VLOG。搜集资料、提炼要点、构思画面,每一步都耗费心神。经过小组内部的反复磨稿和模拟练习,我们从最初的胆怯退缩,到鼓起勇气表达、再到敢于寻求互动的微小进步,是我在Rachel课堂上最为珍视的收获——它远比掌握多少知识更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走出熟悉的校门和课堂,能亲身浸入北安普顿大学的日常教学环境,乃至短暂造访如雷贯耳的牛津大学,是此次研学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认知拓展。坐在北安普顿的教室里,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气场”:学生们提问发言更频繁自然,课堂讨论时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在深度交流中似乎变得不那么“泾渭分明”,整堂课的节奏自由而不失严谨。而在牛津——这所承载着数个世纪学术荣光的圣殿,即使只是短暂的讲座旁听和校园漫步,那沉淀在古老石墙与回廊间的浓厚学术氛围也令人肃然起敬。教授们旁征博引、启发思考的授课方式,学子们求知若渴又充满思辨精神的讨论状态,让人直观感受到世界顶尖学府何以孕育大师。这段跨越校园界限的沉浸式观察,远比书本描述来得真切有力,它清晰地让我触摸到不同国度背景下,教育与学术风格那独具一格的风骨与脉络。
游学的丰富,自然也少不了用脚步丈量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年轮。矗立千年的温莎城堡以其恢宏气势诉说着王权更迭与风云际会;泰晤士河畔的地标性身影——威严而精确的大本钟、象征最高立法权的议会大厦,无声地展现着这座现代都市的古意新颜;而在剑桥蜿蜒如碧玉带的康河上乘一叶平底船缓缓飘过,听着撑篙人幽默风趣地指点着那些见证了无数学术传奇的古老学院桥拱和历史轶事,更是如临其境。亲手触摸着被岁月磨砺光滑的古老石壁,凝视着教堂彩绘玻璃中流转的沧桑光影,在领队的叙述中感知那些曾在脚下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撼动世界的历史瞬间,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共鸣,是任何影像或文字都无法传递的身心体验。
更平添几分生趣的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那些鲜活小生命:路边偶遇一只悠闲踱步、对人类完全“零戒心”的腊肠犬;城市广场上与路人共享空间、啄食散步的鸽群;还有康河里成双成对、无忧无虑地划开水面、跟游船“讨赏”的调皮绿头鸭。这些小生灵的存在,在宏伟历史建筑的画卷上增添了一抹灵动温暖的亮色,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了治愈的小确幸。
学习间隙的闲暇时光,同样被探索和发现的喜悦填满。在北安普顿当地特色的小店、周末集市甚至大型超市里“寻宝”,对比挑选着能代表英伦生活味道的伴手礼;和新结识的伙伴们一起,在伯明翰商场间穿梭“淘宝”,讨论价格、分享发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社交的乐趣和经济观察的趣味。这些看似休闲的购物时刻,因有了同伴的参与,成为凝聚友情、体验在地消费文化的鲜活切片,为我的研修地图画上了色彩斑斓的注脚。
当飞机最终冲破云层,机轮触地,宣告浦东机场到了,这短暂的二十余天浓缩的英伦体验,像一个被压缩的能量球在体内释放。行李箱里装满了英式饼干与心头小物,脑海里萦绕着课堂辩论的余音、康河柔波的倒影与那盘口蘑嵌牛肉的鲜美滋味。然而,真正沉淀在心底的,是一种更为坚实、开阔且深刻的东西:一种在独自闯过签证关、解决旅途困境、抵御诈骗威胁后破土而生的更强的独立意识与风险应对力;一种在公共厨房的协作努力中绽放出的、源自集体创造的纯粹快乐与归属感;一种在外国老师的课堂里,从表达困境中一次次尝试最终获得突破所累积的信心基石;一种在呼吸过北安普顿与牛津迥异的学术空气后,对世界教育多元路径的深深触动与向往;一种在千年古堡与摩登建筑下驻足沉思时,对历史沉淀与人文厚度油然而生的敬意;以及那些在分享美食、争论课题、共赏风景中与新朋友们结下的、超越了地域的诚挚纽带。
这段在异乡土地上度过的短暂夏日,绝非一场精心安排的“行程打卡”。它是被丢进陌生环境后自发生长出的韧性枝条,是跨越文化壁垒时心灵被触发的深刻回响,是书本之外“成长”二字最生动的现场实践。这些感知与力量,早已悄然融入血脉,为我未来的旅途增添了一份难以言喻却无比珍贵的底气与视野。八千公里的往返,时间虽短,烙印却深,它注定成为我人生行囊中一盒沉甸甸、闪着光的独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