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南加大项目交流学习小结-金融231陈泓天

2025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举办的第二期“全球青年领导力项目”(Global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 GYLP)。这次为期十天的沉浸式学习不仅让我切身体验了中美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也极大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激发了我对未来职业路径的深入思考。

一、中美教育方式的显著差异

我认为此次项目最突出的体验之一,就是感受到中美教育方式在理念、方法和互动方式上的差异。相比国内大学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模式,USC 的教学更加强调启发式与参与式。比如,项目首日我们在课堂上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威胁,Peter Cardon 教授鼓励我们每位学生提出一个与AI相关的“问题式观点”,并通过分组讨论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问题导向教学”的精髓,即在提出问题、寻找路径、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此外,课程中的创新的设计思维模块也让我耳目一新。Cheryl Wakslak 教授带领我们通过“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五个步骤,模拟现实中的创业创新过程。每个小组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一个AI相关的创新解决方案,并通过快速原型演示出来。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极大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跨文化沟通和快速决策能力。

总的来说,美式教育更注重思维训练与实践结合,教师更像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而我也意识到,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项目课程内容与职业启发

整个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与商业”的核心主题展开,课程涵盖了AI在营销、金融、管理、运营等多个方向的实际应用。例如,在“AI & Marketing”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升客户定位精准度;在“AI & Finance”中,我们了解了AI在量化投资、风控分析等领域的具体模型;而在“Change Management in the AI Era”中,Greg Patton 教授则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在AI技术变革中如何有效推动内部调整。

我最感兴趣的是“Lean Startup Principles in the AI Era”这门课,它介绍了精益创业方法在AI创业公司的应用。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以最小可行产品(MVP)快速验证商业假设,这与我此前对创业的“烧钱模式”认知截然不同。通过模拟项目,我和我的小组尝试构思了一个基于AI算法的宠物健康监测平台,从市场调研到商业模型建立,我们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创业路径演练。

这些课程不仅帮助我系统了解了AI在商业世界的多维度应用,更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我是否可以将所学专业与AI技术相结合,找到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职业定位?

三、文化交流与软技能提升

在这次项目中,除了课堂学习,我也收获了宝贵的文化交流体验。我们入住在USC的Parkside Arts & Humanities宿舍,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生活、学习、交流。每天的Breakfast、Lunch和Dinner虽然只是短暂的三餐时光,却成为我们交流彼此文化、生活和梦想的重要场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晚餐后,我们几位中国学生与美国当地学生就“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国同学大多持开放态度,认为AI将创造出全新的岗位;而我们则更多担心技术替代带来的失业风险。这种观点的碰撞让我意识到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个体对科技的态度,也进一步激发了我跨文化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此外,在“USC Global Pitch Competition”环节中,我们每个小组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项目展示并接受评委提问。这是一次结合创新思维与商业实战的精彩挑战。我所在小组的项目是一个以“异宠保险”为核心的创新平台,着眼于当前小众宠物(如鹦鹉、兔子、变色龙等)医疗费用高、风险难控、保险公司不愿接入等行业痛点,设计了一个结合控风险、分层定价与服务融合的盈利模型。

我主要负责整个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市场分析部分。在准备过程中,我深入分析了异宠市场的风险结构、用户行为与定价障碍,并提出“轻保费+增值服务+数据沉淀”的组合逻辑:低价保险引流,搭配AI问诊、宠物健康管理和异宠用品电商,实现多元盈利;同时还设计了精细化定价体系、限定医院直付网络与共保机制,从源头控制理赔风险。

整个展示过程中,我和小组成员紧密协作,从PPT逻辑到Pitch内容多轮打磨,不仅提升了演讲张力,也突出了我们项目的商业可行性。最终的现场答辩中,我们不仅流畅完整地呈现了商业方案,还针对评委提出的盈利逻辑与风险评估问题进行了深入回应,获得了评审团的高度评价。这次经历极大锻炼了我在商业建模、项目表达与跨文化沟通中的综合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对科技与商业融合的兴趣与方向。

四、个人成长与未来展望

通过这次GYLP项目,我最深的收获不只是知识层面的提升,而是对“领导力”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Greg Patton 教授在“Building Your Career in the AI Era”中提到:真正的领导力,不只是带领团队完成目标,而是能激励他人、促成改变,并在不确定中做出判断。

我认识到,领导力并不只是管理职位的特权,而是一种可以被不断训练的综合能力,包括战略思维、共情力、抗压性与适应变化的能力。未来无论是走向职场、深造研究还是投身创业,这些能力都将是我核心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与USC教授和研究生的交流,我也对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对“Specialized Masters’ Degree Application”流程有了清晰认知。这为我未来是否考虑申请海外深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课余旅行与城市文化体验

除了紧凑充实的课程安排,课余时间我们也抓住机会在洛杉矶这座多元文化城市中深入探索。Open Day当天,同学们自发组织了洛杉矶一日游。我与几位朋友提前规划好路线,早晨从USC出发,搭乘地铁前往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海滩,沿着海边栈道散步、拍照、聊天,感受太平洋吹来的海风与阳光。

下午我们去了洛杉矶市中心的盖蒂中心(Getty Center),那里不仅有令人震撼的建筑设计与艺术藏品,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西方社会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夜幕降临前,我们还前往好莱坞星光大道,在星星地砖中寻找熟悉的名字,并在中国剧院前驻足感受全球电影文化的魅力。

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放松了紧张的节奏,更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们在不同背景和语言中相互理解、尊重与协作,这种真实的文化融合体验,是任何课堂上都无法获得的珍贵财富。

五、结语

十天的GYLP之旅虽然短暂,却极具浓度和厚度。它不仅打开了我对AI与商业结合的想象力,也让我以更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我定位与成长路径。中美教育方式的对比,更让我意识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比“学到知识”更重要。未来的世界,是一个高度不确定但充满可能的舞台。而我,将以此次经历为起点,持续拓展视野、锤炼能力,成为一名具有全球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力量。

同时,从前期报名、准备材料,到顺利前往洛杉矶参与学习,每一步都离不开我们学校——上海商学院的支持与推动。正是因为学校与南加州大学的合作,让我有机会走进这所世界顶尖学府,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的师资与教育理念,拓展视野、提升自我。

比起一次“出国项目”,这更像是一段让我重新思考未来、认识世界的旅程。感谢学院给予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感谢老师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这段经历都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宝贵、最难忘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