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交流总结-常轩琪
那醉台湾的130天
—-常轩琪 台湾交流总结
我想我应该是从羡慕地听着机务人员像是在演偶像剧般的台湾腔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居然真的踏上了这片盼望了许久的福尔摩沙,也正是从此开始了在台湾难忘的130天交流生活。而转眼间,竟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一切就像是一场难以忘却的梦萦绕心头。
将记忆指针回拨到五个多月前,所有的一切像山洪般涌来,想努力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表达出来,却又找不到该从哪开始的由头,看着电脑里保存着的3个G的照片, 台湾的一幕幕又蒙太奇似的浮现脑海。我想,我想说的感受既不是垦丁的热情,也不是花莲的秀美,更不是阿里山的壮阔,我想说的是生活在那里与我们面目相似,言语相近的人们。正是他们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也是他们印证了期初还不太相信的那句“台湾最美的景色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有时候如果在黑夜中呆久了,突然看到白昼竟也会惊讶到欣喜,像是发现了上帝遗留的最后瑰宝,其实忘却了白天才是本初的面目。还记得网络中常常自嘲的国人人情,从想扶不敢扶的摔倒老人到从不给好脸色的公交售票员,从眼睁睁看小偷从别人包里翻钱而无作为到面对陌生人求助选择绕道而行。当越来越多的默然成为一种习惯,越建越厚的人心壁垒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渐渐就会觉得反常的温情、有异的善良是一种不合乎常情的怪异。而初到台湾的我们,常常就就是在这种怪异中疑惑着。面对任何头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给予你无比热情的帮助时,总会觉得他有可能有所企图,其实我们只是在黑夜中呆久了而不知道什么才是白天。
我想我们都忘不了,忘不了在公交车上,临下车的乘客掉落了一车苹果,周边所有的人停下自己的事情来帮着捡水果,没有催促,没有指责的司机竟然安慰着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好,一切都像是排练过的温暖,一切又像是人本初的自然。
忘不了第一次去高雄游玩时,问路的阿姨说怕我们找不到路,亲自带着我们走到目的地,还没来得及感谢,原以为是正好顺路才指引我们的阿姨竟头也没回又返回了原先的地方。
忘不了无论去哪买东西,售货员临走的谢谢。
忘不了刚认识的学长姐就自费有钱开车带着你玩这玩那。
当你重新感受这份人与人之间告别许久的温暖,当一点点的温情后的欣喜不断累积,才发现,人与人不本该就是这样么?
< 不需提醒的国民素质 >
从埃及佛像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到泰国古庙的拒绝接待中国人,从因为让座的大打出手到凑够一波就能过马路的中国式任性。我们在快步发展的同时接受着这个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差数十年的意识建设。原本入台后以为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才不至于因为鄙陋的生活惯性给自己所代表的形象抹黑,却不料踏进这片环境就自动接收周边人的反馈,自然而然的顺应着本应如此的生活。
还记得初到台湾时,出去玩怎么也找不到垃圾桶就是我们最大的麻烦。对于习惯了几十步一个垃圾桶的我们,原以为把垃圾扔到该去的地方就已经是对垃圾的尊重了,谁知在这里垃圾不落地的默文,每人出门产生的垃圾转一圈竟然回到自家的垃圾桶,并且都会仔细地将其分类、分袋,这便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也跟着将每周的生活垃圾仔细分类处理。
这种对于公众生活环境的保护不仅仅依靠从小养成的良好素质和优秀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公民而非人民,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一部分,自己的点滴行为都可能对周遭有所影响,这绝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更能影响到他人,关乎到未来。
正如台湾东海岸那连绵不绝的青蓝海岸线。
正如那永远给需要的人留着的博爱座。
正如那永远站在左边扶梯的地铁队。
正如文明不是强制律定下的按规顺行,而是不需提醒的自律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进入这个环境的自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遵循着,从而使得整个大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的前进着。
< 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
还记得每次进入上海的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一定是“成功的人才有未来”“如何投资富有”“什么销售沟通技巧”。成功学的概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趋之如骛的说法,人人都奋勇争先地比着、斗着,生怕一不留神就脱离社会的大部队。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努力奋斗绝对不能算一件坏事,可是很多人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慕着别人的生活,总是思前顾后的忧虑未来,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规划算计太多,自我便成为了牺牲品,当向前奔跑太急,沿途便失去了生命色。
而台湾同学往往比我们更懂得注重生命的过程,不去忧虑未来的种种,不去计较利益的权衡,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当中。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走过生命一段段的里程碑仅是我们人世中一部分,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的人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珍惜相处的。他们的努力虽然较少体现在课堂和书本上,但持续相处后才发现,他们的认真永远会是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是艺术专业学生通宵达旦一周后眼中的血丝;是舞团社员从早到晚排舞后拧出水的汗衫;是为了让策划的活动更有创意所不断争论的头脑风暴。
或许真的就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才会给人们生活、思想所带来的些许改变,或许那时的我们正如这时的他们,人们不会在轻易地跟风大众,不总是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不再把别人作为评判自己的标杆。而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值得珍惜的生活,去感受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自己。
< 结语 >
当我们固步自封于习以为常的生活,总习惯拿自己鄙陋的已知去概括未知的生活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如果不跳出生活的惯性,去看看外面的生命,你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感谢台湾,存在于我生命当中的这么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能更有勇气前行,去探索和改变未知的生活。
常轩琪
2015.02.24
那醉台湾的130天
—-常轩琪 台湾交流总结
我想我应该是从羡慕地听着机务人员像是在演偶像剧般的台湾腔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居然真的踏上了这片盼望了许久的福尔摩沙,也正是从此开始了在台湾难忘的130天交流生活。而转眼间,竟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一切就像是一场难以忘却的梦萦绕心头。
将记忆指针回拨到五个多月前,所有的一切像山洪般涌来,想努力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表达出来,却又找不到该从哪开始的由头,看着电脑里保存着的3个G的照片, 台湾的一幕幕又蒙太奇似的浮现脑海。我想,我想说的感受既不是垦丁的热情,也不是花莲的秀美,更不是阿里山的壮阔,我想说的是生活在那里与我们面目相似,言语相近的人们。正是他们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也是他们印证了期初还不太相信的那句“台湾最美的景色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有时候如果在黑夜中呆久了,突然看到白昼竟也会惊讶到欣喜,像是发现了上帝遗留的最后瑰宝,其实忘却了白天才是本初的面目。还记得网络中常常自嘲的国人人情,从想扶不敢扶的摔倒老人到从不给好脸色的公交售票员,从眼睁睁看小偷从别人包里翻钱而无作为到面对陌生人求助选择绕道而行。当越来越多的默然成为一种习惯,越建越厚的人心壁垒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渐渐就会觉得反常的温情、有异的善良是一种不合乎常情的怪异。而初到台湾的我们,常常就就是在这种怪异中疑惑着。面对任何头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给予你无比热情的帮助时,总会觉得他有可能有所企图,其实我们只是在黑夜中呆久了而不知道什么才是白天。
我想我们都忘不了,忘不了在公交车上,临下车的乘客掉落了一车苹果,周边所有的人停下自己的事情来帮着捡水果,没有催促,没有指责的司机竟然安慰着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好,一切都像是排练过的温暖,一切又像是人本初的自然。
忘不了第一次去高雄游玩时,问路的阿姨说怕我们找不到路,亲自带着我们走到目的地,还没来得及感谢,原以为是正好顺路才指引我们的阿姨竟头也没回又返回了原先的地方。
忘不了无论去哪买东西,售货员临走的谢谢。
忘不了刚认识的学长姐就自费有钱开车带着你玩这玩那。
当你重新感受这份人与人之间告别许久的温暖,当一点点的温情后的欣喜不断累积,才发现,人与人不本该就是这样么?
< 不需提醒的国民素质 >
从埃及佛像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到泰国古庙的拒绝接待中国人,从因为让座的大打出手到凑够一波就能过马路的中国式任性。我们在快步发展的同时接受着这个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差数十年的意识建设。原本入台后以为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才不至于因为鄙陋的生活惯性给自己所代表的形象抹黑,却不料踏进这片环境就自动接收周边人的反馈,自然而然的顺应着本应如此的生活。
还记得初到台湾时,出去玩怎么也找不到垃圾桶就是我们最大的麻烦。对于习惯了几十步一个垃圾桶的我们,原以为把垃圾扔到该去的地方就已经是对垃圾的尊重了,谁知在这里垃圾不落地的默文,每人出门产生的垃圾转一圈竟然回到自家的垃圾桶,并且都会仔细地将其分类、分袋,这便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也跟着将每周的生活垃圾仔细分类处理。
这种对于公众生活环境的保护不仅仅依靠从小养成的良好素质和优秀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公民而非人民,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一部分,自己的点滴行为都可能对周遭有所影响,这绝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更能影响到他人,关乎到未来。
正如台湾东海岸那连绵不绝的青蓝海岸线。
正如那永远给需要的人留着的博爱座。
正如那永远站在左边扶梯的地铁队。
正如文明不是强制律定下的按规顺行,而是不需提醒的自律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进入这个环境的自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遵循着,从而使得整个大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的前进着。
< 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
还记得每次进入上海的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一定是“成功的人才有未来”“如何投资富有”“什么销售沟通技巧”。成功学的概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趋之如骛的说法,人人都奋勇争先地比着、斗着,生怕一不留神就脱离社会的大部队。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努力奋斗绝对不能算一件坏事,可是很多人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慕着别人的生活,总是思前顾后的忧虑未来,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规划算计太多,自我便成为了牺牲品,当向前奔跑太急,沿途便失去了生命色。
而台湾同学往往比我们更懂得注重生命的过程,不去忧虑未来的种种,不去计较利益的权衡,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当中。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走过生命一段段的里程碑仅是我们人世中一部分,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的人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珍惜相处的。他们的努力虽然较少体现在课堂和书本上,但持续相处后才发现,他们的认真永远会是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是艺术专业学生通宵达旦一周后眼中的血丝;是舞团社员从早到晚排舞后拧出水的汗衫;是为了让策划的活动更有创意所不断争论的头脑风暴。
或许真的就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才会给人们生活、思想所带来的些许改变,或许那时的我们正如这时的他们,人们不会在轻易地跟风大众,不总是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不再把别人作为评判自己的标杆。而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值得珍惜的生活,去感受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自己。
< 结语 >
当我们固步自封于习以为常的生活,总习惯拿自己鄙陋的已知去概括未知的生活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如果不跳出生活的惯性,去看看外面的生命,你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感谢台湾,存在于我生命当中的这么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能更有勇气前行,去探索和改变未知的生活。
常轩琪
2015.02.24
那醉台湾的130天
—-常轩琪 台湾交流总结
我想我应该是从羡慕地听着机务人员像是在演偶像剧般的台湾腔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居然真的踏上了这片盼望了许久的福尔摩沙,也正是从此开始了在台湾难忘的130天交流生活。而转眼间,竟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一切就像是一场难以忘却的梦萦绕心头。
将记忆指针回拨到五个多月前,所有的一切像山洪般涌来,想努力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表达出来,却又找不到该从哪开始的由头,看着电脑里保存着的3个G的照片, 台湾的一幕幕又蒙太奇似的浮现脑海。我想,我想说的感受既不是垦丁的热情,也不是花莲的秀美,更不是阿里山的壮阔,我想说的是生活在那里与我们面目相似,言语相近的人们。正是他们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也是他们印证了期初还不太相信的那句“台湾最美的景色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有时候如果在黑夜中呆久了,突然看到白昼竟也会惊讶到欣喜,像是发现了上帝遗留的最后瑰宝,其实忘却了白天才是本初的面目。还记得网络中常常自嘲的国人人情,从想扶不敢扶的摔倒老人到从不给好脸色的公交售票员,从眼睁睁看小偷从别人包里翻钱而无作为到面对陌生人求助选择绕道而行。当越来越多的默然成为一种习惯,越建越厚的人心壁垒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渐渐就会觉得反常的温情、有异的善良是一种不合乎常情的怪异。而初到台湾的我们,常常就就是在这种怪异中疑惑着。面对任何头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给予你无比热情的帮助时,总会觉得他有可能有所企图,其实我们只是在黑夜中呆久了而不知道什么才是白天。
我想我们都忘不了,忘不了在公交车上,临下车的乘客掉落了一车苹果,周边所有的人停下自己的事情来帮着捡水果,没有催促,没有指责的司机竟然安慰着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好,一切都像是排练过的温暖,一切又像是人本初的自然。
忘不了第一次去高雄游玩时,问路的阿姨说怕我们找不到路,亲自带着我们走到目的地,还没来得及感谢,原以为是正好顺路才指引我们的阿姨竟头也没回又返回了原先的地方。
忘不了无论去哪买东西,售货员临走的谢谢。
忘不了刚认识的学长姐就自费有钱开车带着你玩这玩那。
当你重新感受这份人与人之间告别许久的温暖,当一点点的温情后的欣喜不断累积,才发现,人与人不本该就是这样么?
< 不需提醒的国民素质 >
从埃及佛像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到泰国古庙的拒绝接待中国人,从因为让座的大打出手到凑够一波就能过马路的中国式任性。我们在快步发展的同时接受着这个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差数十年的意识建设。原本入台后以为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才不至于因为鄙陋的生活惯性给自己所代表的形象抹黑,却不料踏进这片环境就自动接收周边人的反馈,自然而然的顺应着本应如此的生活。
还记得初到台湾时,出去玩怎么也找不到垃圾桶就是我们最大的麻烦。对于习惯了几十步一个垃圾桶的我们,原以为把垃圾扔到该去的地方就已经是对垃圾的尊重了,谁知在这里垃圾不落地的默文,每人出门产生的垃圾转一圈竟然回到自家的垃圾桶,并且都会仔细地将其分类、分袋,这便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也跟着将每周的生活垃圾仔细分类处理。
这种对于公众生活环境的保护不仅仅依靠从小养成的良好素质和优秀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公民而非人民,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一部分,自己的点滴行为都可能对周遭有所影响,这绝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更能影响到他人,关乎到未来。
正如台湾东海岸那连绵不绝的青蓝海岸线。
正如那永远给需要的人留着的博爱座。
正如那永远站在左边扶梯的地铁队。
正如文明不是强制律定下的按规顺行,而是不需提醒的自律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进入这个环境的自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遵循着,从而使得整个大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的前进着。
< 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
还记得每次进入上海的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一定是“成功的人才有未来”“如何投资富有”“什么销售沟通技巧”。成功学的概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趋之如骛的说法,人人都奋勇争先地比着、斗着,生怕一不留神就脱离社会的大部队。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努力奋斗绝对不能算一件坏事,可是很多人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慕着别人的生活,总是思前顾后的忧虑未来,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规划算计太多,自我便成为了牺牲品,当向前奔跑太急,沿途便失去了生命色。
而台湾同学往往比我们更懂得注重生命的过程,不去忧虑未来的种种,不去计较利益的权衡,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当中。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走过生命一段段的里程碑仅是我们人世中一部分,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的人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珍惜相处的。他们的努力虽然较少体现在课堂和书本上,但持续相处后才发现,他们的认真永远会是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是艺术专业学生通宵达旦一周后眼中的血丝;是舞团社员从早到晚排舞后拧出水的汗衫;是为了让策划的活动更有创意所不断争论的头脑风暴。
或许真的就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才会给人们生活、思想所带来的些许改变,或许那时的我们正如这时的他们,人们不会在轻易地跟风大众,不总是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不再把别人作为评判自己的标杆。而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值得珍惜的生活,去感受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自己。
< 结语 >
当我们固步自封于习以为常的生活,总习惯拿自己鄙陋的已知去概括未知的生活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如果不跳出生活的惯性,去看看外面的生命,你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感谢台湾,存在于我生命当中的这么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能更有勇气前行,去探索和改变未知的生活。
常轩琪
2015.02.24
那醉台湾的130天
—-常轩琪 台湾交流总结
我想我应该是从羡慕地听着机务人员像是在演偶像剧般的台湾腔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居然真的踏上了这片盼望了许久的福尔摩沙,也正是从此开始了在台湾难忘的130天交流生活。而转眼间,竟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一切就像是一场难以忘却的梦萦绕心头。
将记忆指针回拨到五个多月前,所有的一切像山洪般涌来,想努力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表达出来,却又找不到该从哪开始的由头,看着电脑里保存着的3个G的照片, 台湾的一幕幕又蒙太奇似的浮现脑海。我想,我想说的感受既不是垦丁的热情,也不是花莲的秀美,更不是阿里山的壮阔,我想说的是生活在那里与我们面目相似,言语相近的人们。正是他们给了我最深刻的感触,也是他们印证了期初还不太相信的那句“台湾最美的景色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有时候如果在黑夜中呆久了,突然看到白昼竟也会惊讶到欣喜,像是发现了上帝遗留的最后瑰宝,其实忘却了白天才是本初的面目。还记得网络中常常自嘲的国人人情,从想扶不敢扶的摔倒老人到从不给好脸色的公交售票员,从眼睁睁看小偷从别人包里翻钱而无作为到面对陌生人求助选择绕道而行。当越来越多的默然成为一种习惯,越建越厚的人心壁垒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渐渐就会觉得反常的温情、有异的善良是一种不合乎常情的怪异。而初到台湾的我们,常常就就是在这种怪异中疑惑着。面对任何头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给予你无比热情的帮助时,总会觉得他有可能有所企图,其实我们只是在黑夜中呆久了而不知道什么才是白天。
我想我们都忘不了,忘不了在公交车上,临下车的乘客掉落了一车苹果,周边所有的人停下自己的事情来帮着捡水果,没有催促,没有指责的司机竟然安慰着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好,一切都像是排练过的温暖,一切又像是人本初的自然。
忘不了第一次去高雄游玩时,问路的阿姨说怕我们找不到路,亲自带着我们走到目的地,还没来得及感谢,原以为是正好顺路才指引我们的阿姨竟头也没回又返回了原先的地方。
忘不了无论去哪买东西,售货员临走的谢谢。
忘不了刚认识的学长姐就自费有钱开车带着你玩这玩那。
当你重新感受这份人与人之间告别许久的温暖,当一点点的温情后的欣喜不断累积,才发现,人与人不本该就是这样么?
< 不需提醒的国民素质 >
从埃及佛像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到泰国古庙的拒绝接待中国人,从因为让座的大打出手到凑够一波就能过马路的中国式任性。我们在快步发展的同时接受着这个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差数十年的意识建设。原本入台后以为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才不至于因为鄙陋的生活惯性给自己所代表的形象抹黑,却不料踏进这片环境就自动接收周边人的反馈,自然而然的顺应着本应如此的生活。
还记得初到台湾时,出去玩怎么也找不到垃圾桶就是我们最大的麻烦。对于习惯了几十步一个垃圾桶的我们,原以为把垃圾扔到该去的地方就已经是对垃圾的尊重了,谁知在这里垃圾不落地的默文,每人出门产生的垃圾转一圈竟然回到自家的垃圾桶,并且都会仔细地将其分类、分袋,这便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也跟着将每周的生活垃圾仔细分类处理。
这种对于公众生活环境的保护不仅仅依靠从小养成的良好素质和优秀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能真正把自己当成公民而非人民,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一部分,自己的点滴行为都可能对周遭有所影响,这绝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更能影响到他人,关乎到未来。
正如台湾东海岸那连绵不绝的青蓝海岸线。
正如那永远给需要的人留着的博爱座。
正如那永远站在左边扶梯的地铁队。
正如文明不是强制律定下的按规顺行,而是不需提醒的自律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进入这个环境的自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遵循着,从而使得整个大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的前进着。
< 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
还记得每次进入上海的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一定是“成功的人才有未来”“如何投资富有”“什么销售沟通技巧”。成功学的概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趋之如骛的说法,人人都奋勇争先地比着、斗着,生怕一不留神就脱离社会的大部队。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努力奋斗绝对不能算一件坏事,可是很多人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慕着别人的生活,总是思前顾后的忧虑未来,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规划算计太多,自我便成为了牺牲品,当向前奔跑太急,沿途便失去了生命色。
而台湾同学往往比我们更懂得注重生命的过程,不去忧虑未来的种种,不去计较利益的权衡,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当中。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走过生命一段段的里程碑仅是我们人世中一部分,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的人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珍惜相处的。他们的努力虽然较少体现在课堂和书本上,但持续相处后才发现,他们的认真永远会是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是艺术专业学生通宵达旦一周后眼中的血丝;是舞团社员从早到晚排舞后拧出水的汗衫;是为了让策划的活动更有创意所不断争论的头脑风暴。
或许真的就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才会给人们生活、思想所带来的些许改变,或许那时的我们正如这时的他们,人们不会在轻易地跟风大众,不总是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不再把别人作为评判自己的标杆。而是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值得珍惜的生活,去感受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自己。
< 结语 >
当我们固步自封于习以为常的生活,总习惯拿自己鄙陋的已知去概括未知的生活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如果不跳出生活的惯性,去看看外面的生命,你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感谢台湾,存在于我生命当中的这么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能更有勇气前行,去探索和改变未知的生活。
常轩琪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