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大田,把世界端上餐桌——韩国又松大学〈服务认知实践:厨房服务〉 课程学习小结——张忆冰
在仁川机场,湿热空气像刚出炉的面包扑面而来,我拖着28寸行李箱,里面装着一本空白笔记本、一支水笔和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名牌,那一刻我并不知道接下来 14天,我会把“厨房”从一个名词,活成一个动词。
怀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我们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终于抵达了韩国大田又松大学,第一天的行程在疲惫中度过,我们安置好宿舍并整理了行李,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正式的课程学习,推开烹饪教室的玻璃门,不锈钢台面光洁如镜映照出我们既紧张又兴奋的面庞,迎接我们的是 SICA 学院的大二助教们–他们后来成为了这两周最温柔的注脚,法餐教授的白帽浆洗得笔挺,翻译助教站在他半步之后,宛如一道隐形的桥梁,将韩语和中文同时传递到我们的耳畔。
在课程的第一天,我们接触了法餐模块。法餐充满了浪漫与优雅的气息,教授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绅士风度。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牛排块,并搭配蘑菇奶油酱。黄油在平底锅中划出一道道金黄的弧线,牛排一入锅,油花便噼啪作响,宛如一场迷你烟火表演。我紧握锅柄,手腕不由自主地想要颠勺。助教老师精通中、英、韩三语,他屈起指节轻敲锅沿,提醒道:“聆听那滋滋声,待到牛排沉入锅底再翻面。”那天,由于自己的疏忽,我不幸被烤盘的高温烫伤了手指。幸运的是,助教老师迅速带我前往医务室进行了处理,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到了午餐时间,当我咬下那带有玫瑰色的牛排断面,香气在舌尖绽放,所有的晨起困乏和手指的轻微疼痛立刻得到了宽恕。
在海鲜汤课程中,蛤蜊与白葡萄酒在锅中轻柔地碰撞。教授熟练地烹饪着新鲜的青口贝,散发出阵阵海鲜与黄油的香气。突然,他关闭了抽油烟机,让我们聆听汤汁沸腾的声响——它如同潮水拍打岸边,又似雨滴敲击在铁皮屋顶上。在制作过程中,我的手一颤,不小心倒了半瓶番茄酱,使得汤变得酸涩到令人眯起眼睛。然而,我的同学们却用面包将它蘸得一干二净,连盆底都刮得闪亮。下午制作了奶油柠檬鸡,大家都沉醉于教授精细的摆盘中,我们也领悟到了米其林级别摆盘艺术的真谛。
意餐教室总是弥漫着罗勒与黄油交织的香气。在制作虾仁青口贝面的过程中,老师将我们剥下的虾壳和青口贝碎片一并扫入锅中:“不要丢弃,它们还能再次发挥作用。”经过二次熬煮的海鲜汤使得面条鲜美至极,撒上欧芹碎,宛如翠绿中飘落的雪花。同时进行的还有墨鱼汁烩饭和培根奶油意面的烹饪,黄油的使用量之大仿佛毫不吝啬。法棍切片涂上黄油酱后烤至酥脆,每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碎屑纷纷落下,仿佛下了一场微型的面包雪。每当老师示范完毕,我们便如潮水般涌上前去,将盘子吃得比清洗过还要干净。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与第一批助教挥手告别,眼中充满了依依不舍,仿佛送别了一个短暂的夏日。紧随其后的烘焙课程,教授以其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他用一口“塑料中国话”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名字的书写和发音。在法式和意式烹饪课堂上,我们常常因为时间紧迫而加快制作步伐,但在烘焙课堂上,时间似乎变得缓慢,每一个步骤都显得如此细腻。当面包和黄油的香气从烤箱中飘出时,所有人都陶醉了。我们沉醉于自己制作的美味之中,最终,助教还帮助我们将剩余的面包和甜点打包好,大家兴奋地欢呼:“明天的早餐有着落了!”
韩餐课仿佛带我闯入了热闹的市井街道。在影视剧里那些诱人的美食一一展现在我眼前,制作 Hotteok 韩式糖饼时,芝麻油在铁板上勾勒出一个闪亮的圆圈,面团按压下去,黑糖馅料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老师用竹铲轻轻一翻,糖饼翻转的瞬间,就像婴儿被包裹进温暖的襁褓。我初次尝试时,由于没有掌握好比例,糖饼过于甜腻,几乎成了焦糖饼。助教姐姐安慰我说:“焦糖味的其实更好吃!”在制作泡菜的午后,我们蹲在地上为白菜“穿上婚纱”。辣椒粉、蒜蓉、鱼露、虾酱堆成一座红色的小山丘,手指一插进去,辣味便沿着鼻腔直冲脑门。Bulgogi韩式烤肉彻底颠覆了我对“烤肉”的传统认知——牛肉与胡萝卜丝、金针菇在锅中咕嘟咕嘟地炖煮出甜美的汤汁,最后淋上一勺芝麻油,仿佛为整道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高光。这道烤肉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刚出炉便被一扫而空。
日料课堂总是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静得可以清晰地听到刀锋划过鱼肉时发出的细微声响。教授的手法精准如同量尺,挪威三文鱼在他的刀下化作半透明的花瓣,刀刃与纹理保持 45 度角的精准角度,“想象它在舌尖上融化的速度,轮到我操作时,三文鱼的切片厚薄不均,但幸运的是,三文鱼的味道始终令人满意!不论切片的厚度如何,在午餐时间我们品尝到了教授亲手制作的鲷鱼刺身鲷鱼肉质细腻,薄如蝉翼,味道美妙至极,回味中带有清甜和淡淡的海水咸鲜。茶碗蒸的制作过程最为考验人,蛋液与高汤的比例必须精确到毫升,蒸制时覆盖一张日式和纸,再扣上一只瓷碗,仿佛是在为云朵盖上被子,我的茶碗蒸表面出现了蜂窝状,助教姐姐焦急地摆手:“高汤多出一点,蒸的时间就要增加三分钟!在助教姐姐的帮助下,我的茶碗蒸最终炖出了光滑的表面,最后一天,我们制作寿司卷,鱼籽酱慷慨地铺满,剩米饭被捏成小饭团,包裹在紫菜中传递,同学们一口一个,用餐时,每位同学都带着满满一盘子寿司,享受着这美味的盛宴。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即将告别,我们邀请了这些天来帮助我们的助教姐姐,共享了一顿烤肉盛宴。烤盘上的五花肉滋滋作响,油花四溅,蒜片和泡菜在生菜叶中翻滚,我们七手八脚地翻动着肉片,即使油星溅到手腕上也毫不退缩,我将这几天的教学内容我做成了 vlog发布与社交平台上以此来纪念这份独特夏季时光,同时我负责了韩国厨房课公众号推广的撰写,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校的实践课程。
教科书中的“服务流程”仅是框架,真正的精髓在于那些在蒸汽中为对方多加一勺糖、少撒一把盐的默契,这才是赋予框架生命的血肉,就像茶碗蒸中隐藏的高汤秘方,烹饪的真谛不在于食谱,而在于“希望对方品尝到美味”的心意。
当飞机升空,我再次回想起教授关闭抽油烟机的那十秒钟–锅中汤汁轻声咕嘟,窗外雨滴悄然落下,世界变得如此宁静,只剩下期待,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所谓的国际化,并非掌握多少国家的食谱,而是学会在每一道菜肴中,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味道层次,再以相同的热情回应,那些曾经握过的锅铲、尝试过的咸淡、聆听过的嘱咐,早已比任何证书都更深刻地,成为“国际化”三个字的炽热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