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游学之论文
小组成员:吕军 路婷 周云虹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
摘要:礼仪 风俗习惯 交通工具 饮食 文化差异
在澳大利亚悉尼为期三个礼拜的游学活动中,我们感受着属于澳大利亚的独特。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感受颇深!虽然与国内在很多方面有差异,但我们生活的还是很习惯!我们喜欢这里,不仅是这座城还有这里的人们,蓝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热情的人们,怎能不叫游客爱上这座城?
首先,我们从礼仪开始讲起,因为我们是住在homestay family的家中,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地注意着自己的形象,同时快速融入并熟悉了解他们的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下礼仪一定会有很多的不同。而这个不同我觉得很明显地体现在餐桌礼仪上,每人一个盘,盘里装着每个人的量,如果没吃饱可以再到厨房盛。在中国,每一道菜一个碗,喜欢什么自己夹。对于所有的菜都在一个盘子里的时候就会发生他们给我们吃的菜可能会有不喜欢的时候,别什么都不说就留在盘子里,一定要在说不喜欢吃的同时解释理由或是说声谢谢,不然他们会觉得你没礼貌。中国人做客有个习惯,就是当主人第一次询问要点什么时回答总是谦让一番。当主人再三询问后才说“少一点…”。在西方国家,如果主人问你是否要点什么时,你应直截了当地说,不应谦让。否则主人会认为你即不饿也不渴,也不会再询问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吃完后要把刀叉平行地放在一起竖着放在盘子中间,这是表示好吃的意思,也是对为我们做晚餐的主人表示感谢。
澳大利亚的饮食也与中国大不相同。老师告诉我们澳大利亚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五大洲的人民都能在澳大利亚看到,这也就造就了澳大利亚的饮食,如同来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群一样,不同国家的饮食在澳大利亚汇聚。中国的饮食经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八大菜系。澳大利亚人民最爱的还是甜食,甜品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Homestay family 有给我们每天做甜点,都很好吃,但有一两次甜度非常高。他们说他们爱甜食,吃甜食是很快乐的。的确,不管在哪里,人们都在吃甜的食物,甜–本身就让人想到的是美满快乐的感觉,尽管多吃甜不好,还是会沉浸其中。每天早上基本上都是用冷牛奶冲麦片谷物,搭配最常见的是烤面包夹黄油或是夹果酱,最后还会有个水果,整个早餐非常营养。不过他们每天只喝冰的牛奶冰的水,对于刚到的我们来说真有点不适应,在中国,人们一致认为热的温的水对胃好,可他们完全不怎么认为,这是我觉得差异很大的一点。
公交,又是一个与国内的差异。首先是上下车的方式,如果要坐车,在公交车站等候,公交车站会贴出来路过本站的公交车的时刻表,自己需要坐的公交车来的实惠,需要伸手示意,否则司机会以为没人上车直接开走了。如果要下车,需要在下车站以前按下车铃,车上几乎每根扶手柱子上都有一个红色按钮,提前按下,司机就会在下一站停车。大部分公交车不报站,也没有线路图,所以对于刚到的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而且去郊区的公交很早就下班了,所以外出游玩一定要按照时刻表来安排自己的行程。乘坐公交的车票可以先买好也可以上车买票,收费价格是按距离算的,分为bus1,bus2和bus3。然后又分为10次票和周票,完全看自己的情况买票。在中国,交通卡用的比较多也比较方便,不用计算哪个划算只要考虑路线和乘坐方式即可。不过因为在当地每家每户都有车,在公路上能看到的只有私家车,看不到行人,也就能理解当地公交为什么不是特别的发达。悉尼是海湾城市,因此轮渡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方式。如果要到某些特定的地点,轮渡是比火车或者公交车更便捷的方式。
这座多元化的国家的公民在接人待物方面很热情,和蔼与从容,这与在国内的感受不尽相同。热情,是我们对他们的第一印象。至今还记得第一天我们来到寄宿家庭,房东主动为我们提起行李,详细地向我们介绍着他们家高大上的电器如何使用,并且带我们徒步走去公交站,开车带我们熟悉交通线路。如家般的和蔼,是我们在寄宿家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的感觉。时间长了,我们与房东家生活的越来越融洽,我们和他们分享上海的美丽风景图,而他们则给我们介绍当地值得玩的地方,驱车带领我们来到市中心,借着明亮的月光,欣赏着悉尼的夜景,与我们谈论着这些建筑的历史。而从容是我们在十字街头迷失了方向举足无措的时候深深体会到的,在这个国家即使走丢了也不用担心回不了家,路边的行人会很从容的给我们说明该如何到达目的地,我们心中大概有了方向后就言谢告别了,走了一段路后,他们又会赶上我们,和我们再细说路线,他们的热情真的让我们感觉像在家乡一样,很亲切。
这边的校园风情与国内完全不同。TAFE的校园很静谧,与国内完全相反,这体现了学生的文明修身。校园里有禁止吸烟的明文标识,违者罚款,无论是教室还是校园学生都能够很好的遵守,而在国内,尽管有要求禁止吸烟,但是还是会有人不自觉的打破规定。在这边上课感觉气氛要比在国内轻松而且压力小,这边一个教室15个学生左右,围成一桌讨论或像国内一样听老师讲课,老师们会提供很多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及表达自己的想法,课余时间丰富,学生大多会自觉地在图书馆合理正确利用资源。而在中国,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人甚至更多,由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一节课40分钟,老师根本来不及听每个人的想法,而学生由于羞涩或不好意思开口讲英语,相比而下就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了。
在这片蓝天下,我们学习着、体验着、锻炼着、收获与感受并得。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在我们人生的里程碑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很喜欢这次的游学,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提高,在见识上也开拓了很宽,它将会是我们这一生难忘的记忆。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们或许会再次来到这儿或许在这儿深造,为了将来的机会,让我们努力吧、奋斗吧、拼搏吧,奋斗的青春最壮美!
上海商学院 交通路院区小组成员:吕军 路婷 周云虹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