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创新创业之旅总结闻人-孟天
硅谷创新创业之旅
商务经济学152 闻人孟天
Innovation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Steve Jobs.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乔布斯。
以此开篇来纪念这位硅谷的传奇人物。也从硅谷开始,回忆这次令人难忘的十天创新创业之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次的行程,在十天的行程里,我们参观了斯坦福大学(Stanfor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走访了因特尔、谷歌以及两家孵化器公司,聆听了8个讲座,了解到了有关硅谷、商业模式、科技创新、品牌、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的商科知识,游览了旧金山、圣何塞和洛杉矶三座城市,旧金山和圣何塞受硅谷影响,科技创新气氛非常浓厚,尤其是在旧金山湾南区,此处世界型企业林立,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伯克利和斯坦福年复一年地向此地输入人才,使其得以生机勃勃,持续不断地发展。而洛杉矶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则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却和上海、纽约等地并不相同,此处的人们少了一丝忙绿,多了一份自由,生活节奏并不快,尽管也面对着堵车、高房价等问题,这也得益于美国一向比较自由的文化传统。
硅谷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震撼。硅谷坐落于旧金山湾地区,囊括了旧金山、圣何塞等多座城市,它是指旧金山以南50里的一片谷地。由于硅谷盛产硅,同时又地处谷地,因此得名硅谷。与国张江科技园区不同,硅谷是一个精确定位的经济概念,实际上硅谷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体。它以300万人口,即全美1%的人口创造了全美41.6%的财富(2015年),相当于一个排名前20国家的GDP产量。研究机构是这样定义硅谷的:高科技产业族群盒领军企业的所在地;高科技劳动者(雇员)的主要聚居地。正式这两大要素推动当地的城镇发展,城镇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硅谷人才的聚居,正所谓:人以城聚,城以人兴。因此硅谷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三点,产——特色科技企业与企业族群高度聚集,人——高科技管理者和劳动者高度聚居,城——以城镇为载体,吸引产业和人才聚集。
硅谷的创新主要源于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科技创新得益于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高校输送的高科技人才。硅谷人都有一种改变世界的精神和志向,立志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们往往与硅谷的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的研发。以谷歌为例,谷歌有着无与伦比的科研团队,它所研究的领域都领先了世界5到10年,著名的谷歌十大黑科技即是如此。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对市场、客户、产品有着精准的预判,同时也需要企业家有创造性,正如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预言,未来四大潮流是分享经济、互动经济、流动经济和认知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往这个方向转移。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形式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容易被复制,而科技创新除非用大量资金购买否则很难复制,因此我们更应注重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科技创新是真正驱动人类社会发展,改变这个世界,使人类文明向前迈步的源动力。
硅谷带给我的第二点便是思考。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硅谷”,而硅谷模式却难以复制。面对如此高科技高等级的创新创业体系,如何在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硅谷”,如何缩小中关村与硅谷的差距是我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下应当思考的问题。政府往往更关注资金投入与人才引进,却较少关注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动因,在硅谷这一因素也被称为ecosystem。在此,可以列举几个方面来反映国内和硅谷在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不足。
1、政府参与程度不同,政府应当营造创业生态环境,企业的发展应由市场检验。
由于我们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地方政府非常支持参与创业,许多公司企业都得到了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而在美国创业至今没有政府引导,政府也确实不会管这方面的事。政府支援初创企业初衷是好,但是也会对企业有一系列的限制,也有的企业会找政策漏洞,导致政府出冤枉钱。在美国就很简单,,政府不会介入初创企业的创办,也不会来规定许多条条框框。在我看来,在创业环境不完善的地方,政府支持很关键也有必要,但是政府只需营造良好环境即可,至于企业能否生存则应交给市场去验证。
2、大学应当开放,产学研结合是关键。科技创新才是关键。
比较硅谷的伯克利、斯坦福与中关村的清华北大,我们应当了解到大学在创新的生态环境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美国大学的研究和工业界的研究有许多是相关联的,也有许多干脆就是一起做。如果没有工业界的需求,大学的研究难以为继。大学研究不应是诞生于实验室,随后再进入工业界,而是应该随着工业界的需求去做科研。拿斯坦福校长举例,他曾是多个企业的董事,而我国诸多高校校长多为行政官员。因此,学校应该多和初创企业研究新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中国近年来一直不缺好的商业模式,也有许多不错的创意,但是真正差距还是在于科技创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想要做到像谷歌这样的科技成果,任重而道远。
3、中国缺少国际型人才。国内教育方式与硅谷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区别。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要更多强调创新的话,教育方式应当改变。
吸引人才的因素方方面面,并不是钱能解决的。北京的房价比硅谷还高,但是在空气、食品、卫生、信息获取等方面都无法与硅谷相提并论,正是这种外部条件的差距导致了中关村相较硅谷无法吸引国际型人才的引进。正所谓硅谷的人才来源是全球70亿,而中国的人才来源只是13亿。我认为对于国际型人才的引进使我们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可能永远和硅谷、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
硅谷人与全球其他地方看待失败的态度截然不同,硅谷人欢迎失败,不断尝试,敢于试错,同时也能果断放弃。他们将失败当成是一种经验,擅长总结,积极乐观。硅谷许多企业家在成功以前起码要失败好几次,这要是放在中国,很可能就因为各种因素而丧失再次尝试的勇气。即使你在北大清华,你赢了就是你厉害,你输了,你啥都不是。对于失败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创新文化的区别。
4、还有就是关于体制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盘抄袭硅谷经验,也不可能照搬美国的制度,但是我们可以适当开放,适当引进。
有学者就曾举过例子,中国为何难出B2B人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腐败问题,中国的好企业家要比美国企业家难做,原因在于美国企业家比较专业,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能找到合作伙伴。而中国企业家得是“散打高手”,既要会技术,又要会做产品,还要知道怎么营销,而且得学习和政府好好打交道,就拿B2B来说,决定买东西和出资买东西的不是一个主体,所以出现了太多的灰色空间,太多的腐败,如果这个不解决中国的B2B就发展不起来。
涉及体制性的问题,必然会引出文化问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文化要素应当包括包容性和开放性两方面。研究发现,硅谷地区的同性恋人口、“波西米亚”人口(指希望过非传统生活的人)以及外籍居民人口比重都相当高,这样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对科技创新人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以上几点不一定很全面但也体现了当下我国创新创业大环境应当努力改变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次硅谷创新创业之旅给我带来了太多收获,这种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道在商科中如何去进一步学习,也不仅仅是硅谷给我带来了如何如何深刻的印象,这种收获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我作为一个文科学生,曾自诩对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等颇为了解,而当我真正到了美国后,才感受到这些东西能带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真正根本性的进步。而正是这样一种ecosystem使得美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吸引着全球人才的移民和定居,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美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