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硅谷:了解斯坦福与硅谷的故事
园林132 朱冰洁
在了解硅谷的发展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硅谷和斯坦福大学这对“黄金搭档”。
7月22日,我们创新创业团队有幸参观了斯坦福大学。首先,我们自由参观了校园。身为一位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校园里的建筑和绿化尤为敏感。虽游历过清华北大、也去过复旦浙大,但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风光远甚于这些国内顶尖高校。校园里有极具加州特色的沙生植物,在充沛的阳光下自由生长。建筑部分多用古罗马柱和拱门元素,犹如壁画般美丽。时值斯坦福125周年校庆,校内外植物布置都洋溢着庆典的氛围。虽然斯坦福每天都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但整个校园仍十分宁静,让人有种回到大自然的感觉,呼吸也变得柔和缓慢了一些。
我们邀请到了斯坦福的两位教授,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讲述了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创办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瞬间。这一决定不仅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格局,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硅谷之父”。50年后,斯坦福迎来了另一位“硅谷教父”——现任校长约翰·亨尼西。2000年他接任校长之职后,学校的创业气氛变得更浓。在一次对学生的讲座中,他直言创业精神是斯坦福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气质。如果大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大学的围墙之内,而不能取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就会阻碍研究者创新的动力。
几十年来,斯坦福大学成为培养硅谷创业人才的摇篮,每年斯坦福大学都有一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补充该地区的智力库。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挑选企业人才时,总是把目光首先投向斯坦福大学。进入斯坦福大学也成为了进入硅谷的一块敲门砖。
而在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脚步比硅谷落后了几十年。我们有这样优秀的项目,可以让年轻的大学生走出国门,探究国外创新创业的法则,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窘境。我认为,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完成高校和创业园区的直接对接。美国有硅谷,中国也有中关村,有华强北,两者的差距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创业者的差距,更是高校体制和社会分工的差距。
我不禁暗暗庆幸,来自上海商学院的我们,在今天能够来到硅谷,明白这个道理,接受这些课程,等到毕业后自己创业的那一天,一定能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