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英国交流心得-唐启心

英国交流学习心得

      为期三个月不到的英国北安普敦大学交流学习结束了。在这三个月当中,我走了许多城市,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在学校修习了不同的课程,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能自如的与教授同学和当地人交流,这三个月的收获的的确确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一.关于学习

      作为三个月的短期交流生,我们一共选修了六门课程,分别为:Service marketing(服务营销)、Brand management(品牌管理)、International Marketing tactics(国际营销战略)、Tactical and Strategic marketing(营销战略决策)、Digital Marketing(网络营销)、和Information for Marketing Decisions(市场决策信息)。六门课的内容与国内所修内容并无太大差别,只是有的我们已经学过,而有的还是没有接触过,要在接下来的学期里选修的科目。

      在学习方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课程的模式比较多元化。英国的课堂分为workshop(小组合作)、lecture(大课讲座)和practice(实践操作)。在Marketing专业大二年级所选修的课程里,大部分都是workshop,也就是小组合作的模式,即小班课。课堂人数不会超过30人,大部分都在20人以下。老师上课首先会给我们介绍概念,建立模型,接下来的部分就是让我们随机分为各个4人左右的小组根据课堂开始之前提供的案例分析并作出报告。因为你在一个团队里,所以你必须紧跟老师和同学的节奏。也就是说,他们的课堂是很紧凑的,不会有老师在上面讲课,大家在下面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只要是出席了课堂,他们就会参与课堂讨论。讨论之后就是小组总结给出brief的阶段,所有报告完成后,课堂结束。在我看来这样的课堂方式会更加高效并且有趣。虽然我们市场营销专业有专业导师小组制度,但是应用的范围以及导师的作用都还并不明显。

      其二,英式的思考方式与中国的有所不同。在我们作出案例分析时,有时我们十分确定自己理解对了老师的题目和文章的大意,可是别组在分析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外国人的思路和我们有些不一样。最明显的方面,我认为就在于他们对于营销的概念与我们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营销侧重点主要放在经营者,企业身上,而他们对于营销概念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以及外国的老师可能不会欣赏你想要“多做一些,做的更好”的想法。在一次做课堂陈述时,我们为了更完整的辩论“电子商务的物流阶段”,做了一个中英对比版的ppt,然而老师一句“no need”就让我们去除了中国的介绍。论文也要求你将字数控制在2000字内,写得多不一定能拿更高的分数。

      其三,关于英语口语的练习,在课堂上当然会有很多跟不上节奏的时候,有时候不太明白老师的要求是什么,但是这时候你就可以要求老师来专门为你解释一遍,大部分的老师是很和善的,也会很积极的给你解释一遍题目和案例的大意。当然,老师的口音千差万别,我们有苏格兰口音,印度口音,中东口音,以及标准伦敦腔的教授,但是他们的口音都属于比较容易听懂的了。如果想要测试自己的口语能力到底锻炼到何种程度,不妨尝试做一次presentation,课堂小演讲,讲解自己的ppt。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和当地人交流,与老师交流,以及要对自己的英语有自信。不要觉得自己的口语口音很难听,印度人中东人的口音要比我们重的多,讲错了语法也不要紧,因为外国人真的并不在意什么时态语态。教授看到中国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是很高兴的,甚至会夸你的发音不错,毕竟在他们看来“在另一个国家完全使用另一种语言生活简直难以想象,太难了”。

二.关于生活

      其实英国的生活与中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英国的娱乐方式真的太少了。他们年轻人的娱乐可能只有派对,派对,和派对了。另外就是英国出行真的非常贵,尤其是火车和公交车,出去旅游,最花钱的就是交通费和餐饮费。

      关于食物,英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真的十分随意,他们可以连续一个星期中午都吃同一款速食三明治配沙拉,总之能填饱肚子就行。英国好吃的东西几乎都是未经人工加工的东西:牛羊肉,奶制品都很好吃。然而经过烹饪的食物口味基本都不会合中国人的刁钻的嘴——他们甚至连甜品都只晓得往里面倒白砂糖。在英国生活最噩梦的部分就是食物了。所以每天晚饭我们都是和中国人自己开灶做饭的,好歹算是没有用老干妈拌饭撑过三个月。

      因为在英国的课是比较少的,也没有太重的论文的负担,所以我会建议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我们趁着周末和节假日走过了不少地方,包括曼彻斯特,苏格兰,剑桥,巴斯,当然还有伦敦。也并不是说出去旅游就一定是玩。在旅途上你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比如,你可以在苏格兰感受一下高地的壮美迤逦的风光和神奇的苏格兰口音,也可以在曼彻斯特感受到这个城市对蜜蜂的热爱(曼彻斯特将蜜蜂作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可以在伦敦感受一下多年来饱受诟病的伦敦火车罢工和交通堵塞,甚至还赶上一次“伪恐袭乌龙事件”感受一把以为自己濒临死亡的心跳。

      还有一点要提出的是,英国是一个礼貌且疏离的国度。也就是说,他们愿意向你提供帮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愿意与你成为长期的朋友。英国的男士们都十分绅士,开门时就算你还在20米开外的地方,只要他看到了你,一定会为你继续开着门,路上有老太太摔倒了,周围的人甚至走出老远的人也会折返去扶老人起来。然而日常生活中,除非喝醉了,不然他们并不擅长与陌生人主动攀谈,这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美国人看见他和你穿着同款鞋都能兴奋地拉着你说好久。

      总之,我对于这一次英国之行并不感到后悔,我也会建议别人,学弟学妹出去见识一下截然不同的文化。然而我的建议是不要寄太多希望于“你能学到多少专业知识”以及刻意为之的“能提高多少口语”。与之相对,出国交流的目的应该是开阔眼界,open your mind,学习外国不同的思维方式,英语语言学习方面更应该顺其自然,多听多说就可以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的。用英国人的话来说就是”Seize your chance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启心

管理学院市场营销152班

15152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