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北安普顿暑期研学报告——赵宗尔
一、引言
2024年7月21日至8月4日,我有幸参与北安普顿大学暑期研学团,在英国开启了一段充实且难忘的学习交流之旅。从初抵英国的新奇,到深入体验语言文化、游历特色城镇,这段经历让我对英国有了全方位认知,也在个人成长与跨文化交流上收获颇丰。以下将从课程学习、文化体验、自主探索及个人感悟等方面展开汇报。
二、课程与校园生活:语言文化的深度浸润
(一)课程体系与内容
研学课程围绕“英国语言文化”核心,通过课堂教学、UON(北安普顿大学)专属课堂及实践活动,构建起理论与体验结合的学习模式。语言文化课上,老师从英式英语发音特点切入,对比“bath”在英音与美音中的差异,还通过经典英剧片段赏析,讲解“礼貌用语”“委婉表达”等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习惯,让我意识到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逻辑。UON课堂则聚焦学术技能,如英式论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PPT设计,为有留学意向的同学提供实用指引。
(二)校园与周边探索
开学仪式后,校园游览环节让我快速熟悉北安普顿大学布局。古朴建筑与现代化设施交融,图书馆里丰富的英文原版藏书、校园草坪上学生自发的“诗歌朗诵会”,都传递着学术与人文氛围。周边环境探索中,我们穿梭于小镇街道,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午后咖啡馆里阅读报纸的老人、周末集市上售卖手作饰品的摊主,这些日常场景成为理解英国社会的鲜活样本。
三、文化体验:从历史地标到生活日常
(一)历史文化探访
莎士比亚小镇与华威城堡一日游,是沉浸式触摸英国历史的契机。在莎士比亚故居,通过展品与讲解,我了解到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环境,“环球剧场”的历史重现让剧本中的场景变得立体。华威城堡的古老城墙、中世纪盔甲展览,仿佛将“玫瑰战争”的烽火重燃,亲身走过狭窄的塔楼通道,才体会到历史建筑承载的厚重故事。
剑桥游览则聚焦学术文化。康河泛舟时,船夫讲解着剑桥学院的招生传统、学术竞争,“牛顿苹果树”的仿植大树下,游客们讨论着科学发现与教育传承的关联。建筑与学术氛围的融合,让“剑桥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文化传承。
牛津大学研学同样收获颇丰。参观博德利图书馆,目睹数百年历史的古籍珍藏,聆听导览员讲述“大学与城市共生”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牛津作为“学术圣地”的底蕴。与当地学生交流时,关于“学院制管理”“跨学科学习”的讨论,拓宽了我对高等教育模式的认知。
(二)英式生活感知
传统英式下午茶体验,是文化解码的趣味窗口。从三层点心架的“礼仪规范”,到伯爵茶、司康饼的搭配哲学,老师详细讲解背后的社交文化——19世纪贵族阶层如何通过下午茶维系人脉、彰显身份,如今这一习俗又如何融入普通人的休闲生活。搭配“德拉比修道院及北安普顿历史”讲解,让茶文化与地方史交织,呈现更完整的文化脉络。
伦敦游览中,大英博物馆是文化探索的重点。我们预约了中文导览,在“埃及馆”凝视木乃伊棺椁上的神秘彩绘,在“中国馆”驻足于青铜器、瓷器前,感受文明交流的历史痕迹。自主参观时,我聚焦“丝绸之路”相关展品,从波斯银币到中国丝绸残片,拼凑出古代贸易与文化传播的图景,深刻体会“文明互鉴”的意义。
四、自主探索:城市漫游与跨文化交流
(一)伦敦大英博物馆深度游
虽课程未安排大英博物馆全天游览,我与同学自发前往并进行深度探索。提前查阅“十大必看展品”攻略,制定个性化路线:从“罗塞塔石碑”解读古文字破译密码,到“帕特农神庙雕塑”争议中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日本浮世绘展区”发现东西方艺术的审美共鸣。我们用手机记录讲解、拍摄展品细节,制作成Vlog素材,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整合与跨文化表达能力。
(二)伯明翰自由行
课程外前往伯明翰,这座工业城市展现出别样活力。市中心购物游览时,我们观察到“维多利亚建筑与现代商业体”的融合,老街道里的独立书店、创意集市,折射出年轻文化对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当地店主交流,询问“工业遗产如何转型文创产业”,收集到关于城市更新、文化创意的一手观点,也体会到英国人对“本土文化特色”的珍视与创新。
五、成长与反思:从体验到认知升级
(一)文化差异与适应
初到英国时,“靠左行驶”“垃圾分类细则”等生活细节带来适应挑战,湿疹发作也一度影响状态。但通过观察同学应对方式、向住宿管理员求助,我逐渐掌握“在差异中找规律”的技巧——比如利用超市“过敏友好”食品区、学习预约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流程。这种“主动适应”的过程,让我明白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积极解决”的重要性。
(二)学术与实践融合
课程中的“VLOG演示及优秀作品评选”环节,成为知识输出的重要平台。我将大英博物馆、伯明翰漫游的素材剪辑成Vlog,融入“文化观察”“历史解读”等课程所学,在展示中收获老师关于“文化符号提炼”“叙事逻辑优化”的建议。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研学不是“参观+上课”的简单叠加,而是“输入—消化—输出—反馈”的完整学习闭环。
(三)团队协作与个人成长
与同学共同完成“一日游路线规划”“Vlog拍摄分工”时,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沟通挑战,促使我们学习“高效倾听”“妥协与共识”的协作技巧。比如规划莎士比亚小镇行程时,有人偏好“深度历史讲解”,有人想体验“特色市集”,通过“分时段体验、共享素材”的方案达成平衡。这种协作不仅提升了活动质量,更让我理解多元团队中“包容与协作”的力量。
六、结语
两周研学虽短暂,却在文化认知、学习方法、个人适应力上带来质的成长。从北安普顿的校园课堂,到伦敦、牛津的文化地标,再到伯明翰的城市漫游,英国的历史、生活、学术场景层层展开,让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湿疹带来的身体不适,反而成为“适应力试炼”,让这段经历更具韧性与记忆点。
未来,我将继续梳理研学中的文化观察与学术思考,把“跨文化沟通技巧”“英式学术思维”融入学习实践。这段旅程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视野的重塑——明白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也清晰自己在多元交流中的位置与价值。期待带着这份成长,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做跨文化交流的探索者与传播者,让这次英国研学的收获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