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访学小结(倪琳)

出访小结

      承蒙学校的培养,本人于2014年1月16日-2015年3月14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访学,于2015年3月15日启程回国。一年访学期间,本人按照访学计划目标,旁听了专业课程,展开了学术研究,深入考察了新闻机构与新兴媒体,对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与实务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对美国文化也有更深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启发。

      我的访学计划目标是:(1)考察美国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业务、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工作,学习美国融合媒体写作、多媒体报道等教学方法;(2)进行新媒体舆论传播研究,并与俄亥俄大学该领
域教授学术交流,完成相关研究项目;(3)考察美国传媒机构,了解其新闻业务状况;(4)学习美国融合媒体的组织结构、传媒发展历史、法律规制;(5)学习新媒体传播理论,改进本人该领域教学方法。

      一年间,完整系统地旁听了5门课程,两门基础课《美国新闻传播史》(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传播法》(Communication Law),一门实践课《数字新闻与信息实践》(News & Information Capstone),两门研究课《传播学实证研究》(Field Research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传播学领域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每门课程均持续一学期(16周) 共64课时,一年为320课时。本人还观摩了网络课程——Report of New Media(新媒体报道)。在访学期间不仅收集专业老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观察教师的授课技巧与特色,而且对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加强了解。

      访学期间本人旁听的相关讲座有:本人参加了新闻学知名专家休梅克教授学术成就奖系列活动(Guido Stempel Award program honoring Dr. Pamela Shoemaker),一年一度的学院奖活动(2014 Journalsim Awards Banquet),斯克里普斯基金新闻奖颁奖典礼与学术研讨活动(Scripps Foundation Award Ceremony and Forum),每年一度由Schuneman先生冠名的高级学术研讨会(Schueman Symposium),纽约州立大学学生举办的英文学术讲座《Deregulation of Media Industry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等。

      独立研究与英文论文写作方面:在外方导师指导下的英文论文写作与独立研究阶段。在外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群体偏见与舆论形成:基于CNN新闻报道及网络点评的内容分析》英文论文。该研究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新闻公共事件报道中的群体偏见与舆论形成的问题。研究发现在现代中国群体偏见呈日益扩大趋势,并在舆论意见形成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决定因素,作为外在环境要素的新闻媒体报道也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立场分歧与意见冲突。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研究,本人还仔细考察了美国多家媒体:

      2014年5月,本人考察了辛辛那提WCPO (ABC电视网附属台),了解其组织结构、设备应用、数字产品创新等内容,与其母公司——SCRIPPS传媒集团分管副总裁及其办公室主任进行了交流;

考察新闻学院实践平台WOUB新闻编辑室

      2014年11月,本人走访了俄亥俄大学学生自办报纸,了解其管理模式、教育功能;

      2015年3月,本人简单参观了CBS电视制作中心,在市民中简单交流了CBS与其他电视网社会影响。

      访学一年,本人在传媒教学、科研方面体会颇深:

      (一)本次访学使我认识到新闻传播学正呈现出快速融合之势,例如俄亥俄大学新闻系,传播系,信息与通讯系,媒体艺术系,艺术传播系5个独立的院系强制性地搬迁至一幢新教学大楼,促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发展。美国传媒机构传媒融合、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力度非常大,并且也就是近几年的事。WCPO电视台2014年刚刚成立的“付费墙”网络视频新闻产品是其未来主打传媒产品,作为一家传统电视台起步的机构,网络部员工已经站到全台的四分之一。West Virginia Media集团CEO在讲座中提到,依靠电视网提供收入和节目源的经营模式完全颠覆——电视网不再依靠地方电视台转播,而这种电视网模式曾经是我国电视界非常推崇的模式。他们也不能确定新的数字融合模式会有多大市场,但是目前能做的只有投入高额资金进行传播技术、商业模式、内容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上的总体印象是学生课堂互动性强、实践性强,教师上课“满堂灌”的情况较少,尤其是新闻业务课程,学生通过大量实践创作掌握必须的业务要求、技巧。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形成与内容:(1)基础课,在Scripps形象地称作为Yoked Course,一般采取讲座的形式,人数控制在50人,低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里由教师主讲,配以多媒体课件,包括人物、事件提要,史料图片、记录片等,教师会利用即性提问,课堂讨论调动课堂气氛与学习效果。这种形式在国内非常普遍,但比较起来,美国教师的调动与学生的参与更加活跃轻松。(2)实践课,在Scripps形象地称作为Capstone Course,一般采取讨论的形式,人数控制在20人,高年级学生,在适合平等讨论的圆桌型教室里展开,教师与学生一起头脑风暴,确定选题、采写角度、字数、篇幅,教师帮助学生联系采访对象等,整个课程形式活泼。教师与每个学生至少进行3次以上一对一的深入交谈,指导学生开展实质性的采写编辑活动,并最终要共同完成一份正式出版院级杂志,供学校、学院对外交流使用。显然美国的实践课更具可操作性,人数较少,便于教师一对一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真正行动起来。(3)研究课以讲座与小组协作相结合,一边学一边实践,人数在30人,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均可,从一开始就是课题导向型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项研究。以实证主义盛行的美国,这种课程比例较多,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原创研究能力,并且对文献综述、学术规范要求近乎苛刻,让学生不得“抄袭”“偷窃”他人的知识劳动成果,且不能随意盲信任何一种学说。

      (三)在应用性教学与产学研方面,学校主办、全美公共电视系统的附属电视台WOUB在俄亥俄大学新闻专业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里起步的学生很多毕业以后成为全美、全球的知名传媒人士。这些优秀校友也成为俄亥俄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各门课程中均能见到不少优秀校友走进课堂为校友介绍职业经验以及最新业务动态;学院、学校也经常邀请、组织优秀校友举办大型活动,一年一度的校友返校会是该校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这家校办电视台经营着五个电视频道、2个广播频道,全职工作人员只有40人,它为什么能办这么多节目呢?一方面是加入公共电视网,获取全国、全网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大量培训、招聘兼职学生工作人员

与WCPO媒体机构工作人员交流新媒体融合实践 

      (五)与知名媒体合作办学对提高大学教学、科研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俄亥俄大学在全美排名百名左右,但其新闻专业排名却排全美第七。与新闻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交流时,他们均提及合作媒体SCRIPPS集团以及SCRIPPS基金会的重要作用。SCRIPPS集团是美国最早的报业集团,电视时代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是美国重要的主流媒体,目前在积极推进数字

      转型、传媒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并且以拒绝投资作为“威胁”,强力推动俄亥俄大学新闻系、传播系、通讯系、数码与视觉艺术系从办公楼到课程设置的全方位“融合”,这是顺应数字时代、媒介融合大趋势的明智之举。

      (六)科研上的体会是,该校青年教师科研任务数量上不是很大,但是质量普遍较高,研究方法规范。对本人来说,探索新媒体与舆论传播研究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因为这是一个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面对传媒复杂的政治、文化、社会功能,传播制度与舆论传播的研究在国内、国外都需要许多新的理论突破。当然,本人一直在该领域的理论、实务问题上孜孜以求,从未停步。

      本人回国后的工作设想是:

      1.教学为本,首先把美国传媒教育的部分科学方法创新应用到我的课程教学中。引进优秀的新媒体实践最新教材,开展全英语或双语教学。

      2.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增加国外、国内高水平研究文献的阅读量,跟踪传媒制度、传播技术与舆论传播研究前沿动态,结合国内传媒实际问题深入研究;

      3.带领学生进行面向社会现实、市场需求的传媒创作实践,寻找机会与社会媒体合作。

      4.尝试小班研讨课的教学实践工作。课程以探索和研究新媒体传播对广告、商业的影响为指向,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和学术讨论主持者,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营造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倪琳       

201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