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期,我第一次乘坐长途飞机,来到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大学参加短期访学项目。
我与UC校园。从最初的破冰,和UC学生一起进行校园Hunt,到课堂中了解新西兰历史,学习毛利文化,如碰鼻礼、纹身、战舞等,通过lecture、视频、语言体验等丰富形式,进一步感受这个国家的魅力。
我与基督城。最初,来到Summer Beach和克拉克罗夫特观景台,伴随着司机充满激情的城市知识普及,我第一次见识了基督城的建筑艺术、公共设施等。在City Hunt中,打卡城市坐标的同时,我与小伙伴一同体会城市风光,市中心随处可见的墙体绘画,体现的不只是艺术家的水准,更展示了当地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卢比孔山谷农场,对在上海长大,被高楼大厦包围的我来说,农场、草原、小动物,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我与项目PK赛。经过两天半的课堂学习和自然实践,再由制作代表SDGs的necklace手工活动正式进入项目准备阶段,马不停蹄地实施分工、搜索信息、进行调研。一次次反馈,一次次修改,解构又建构,甚至在初赛前的最后一晚,我们推翻之前全部的构思,所有小组成员挤在一张床上,重头来过,通宵制作PPT和演讲稿。在这过程中,我们有为new idea的诞生而兴奋不已,有为屡屡不得进展而自我怀疑,有为得到鼓励与帮助而重新振作(来自法国的老师努力说英语鼓励我们happy,又温柔又可爱)。我学会了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更加成熟地与组员磨合,站在他人角度设计环节等等。最终成功晋级让我们又惊又喜,final pitch也让我意识到我应继续努力学习,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锻炼自我,弥补不足。
我与英语。勇敢开口说就对了,校园中,课堂上,超市里,逛商场时……处在这个环境,会使英语交流越来越自然。与老师探讨项目,与当地人交流,面对几百人与评委Q&A,到最后离开新西兰时,我还在机场和机组小姐姐聊关于戴在我脖子上的观音项链。
In brie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I experienced and the teamwork I learned are the invaluable gains during this short-term progra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