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厨房课交流学习⼩结——宋天娇
为期两周的韩国厨房课交流学习已画上圆满句号。这段旅程像一场跨越味蕾与时空的奇妙探险,在韩国的厨房教室里,我亲手触碰了法餐的优雅、意大利餐的热情、韩餐的醇厚与日料的精致;走出课堂,又在景福宫的红墙青瓦间,读懂了韩国历史文化的沉淀。两周虽短,却让我对“美食即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抵达韩国的首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厨房教室。不同于国内常见的烹饪环境,这里的操作台按菜系分区,法餐区整齐排列着铜制平底锅与陶瓷餐盘,日料区则摆着竹制寿司帘和漆器茶碗,墙上挂着各国食材图谱与料理步骤图,空气中仿佛都飘着期待的香气。简单的开营仪式后,老师笑着说:“接下来两周,你们的双手会沾满粉、酱汁甚至墨鱼汁,但这正是美食的印记。”这句话瞬间打消了我的紧张,让我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向往。
法餐课的“芒果酱熏鸭胸肉”是我们接触的第一道菜,也是最考验耐心的一道课前老师特意带我们认识了食材–来自法国的鸭胸肉质紧实,本地芒果饱满多汁,还有专门用于熏制的苹果木屑。处理鸭胸时,老师示范着用镊子一根根拔掉细毛,“法国人常说,料理的尊重从处理食材开始”。腌制环节,盐与胡椒的比例精确到克,静置的 15 分钟里,老师给我们讲起法餐的“慢食文化”:“在法国,一顿晚餐可能持续3小时,因为每道菜都值得细细品味。”熏制时最令人屏息,木屑在熏炉中慢慢燃烧,白色烟雾裹着鸭胸,老师每隔5分钟就打开炉门观察颜色,“外皮要像落日熔金,内里要像初升的月亮,这才是最佳状态”。芒果酱的制作则充满果香,芒果肉打成泥后,加入柠檬汁的瞬间,酸甜气味立刻弥漫开来,用黄油翻炒时,教室飘起焦糖般的香气。当我把切片的鸭胸淋上橙黄色的酱汁,看着盘中色彩分明的成品,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法餐的精致,从来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对每一道味道的尊重。
韩餐课的两天,我们像走进了韩国的寻常厨房。“辣⽩菜是韩餐的灵魂,就像米饭⼀样重要。”⽼师⼀边说,⼀边举起⼀颗裹满红亮酱料的⽩菜。挑选白菜有讲究,要选外层叶⼦翠绿、菜⼼紧实的,粗盐搓揉时力道要均匀,“每一片叶子都要尝到盐味,才能发酵得均匀”。我笨⼿笨脚地搓着⽩菜,盐粒沾得满⼿都是,老师笑着手把手教我:“从菜帮到菜叶,力度要从轻到重,就像给⽩菜按摩。”调制酱料时,教室⾥满是蒜⾹与辣椒的⾟辣,⻥露的加⼊让味道变得复杂⽽柔和,“这是奶奶传下来的配⽅,⻥露能让辣味更温润”。涂抹酱料时,要把每⼀⽚叶⼦都裹匀,⽼师看着我涂得歪歪扭扭的⽩菜,打趣道:“没关系,⾃家吃的辣⽩菜,丑⼀点才有⼈情味。”第⼆天的紫菜包饭则充满协作的乐趣,⼩组分⼯煮⽶饭、煎蛋⽪、切⻝材,米饭拌醋时要“像翻书⼀样轻轻翻动”,铺在紫菜上不能超过边缘,卷的时候⽼师教我们“⽤⼿指顶住边缘,像卷被⼦⼀样慢慢推”。当我切开⾃⼰卷的紫菜包饭,看到断⾯整⻬的⻝材排列,突然明⽩:韩餐的美味,藏在⽇复⼀⽇的烟⽕⽓⾥,是家⼈围坐时的温暖,也是代代相传的⼿艺。
日料课的“寿司卷”与““茶碗蒸”,让我见识了“少即是多”的哲学。寿司米是专门从日本进口的,老师教我们淘米要“像抚摸婴儿的脸颊”,水要换至清澈,蒸煮时“水没过米1厘米,就像给米盖了层薄被”。拌寿司醋时,温度必须控制在 40°℃“这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米也一样”。铺米在海苔上时,我的手总抖个不停,老师握住我的手腕说:“力道要像给猫咪梳毛,既要贴实,又不能压碎米粒。”卷加州卷时,竹帘的使用是难点,卷紧了会把海苔压破,卷松了食材会掉出来,旁边的韩国同学笑着说:“这就像日本的茶道,急不得。”茶碗蒸则像一场温柔的实验,鸡蛋液与高汤的比例是 1:3,过筛时要耐心地滤掉泡沫,“就像过滤生活中的杂念”。蒸制时用小火,锅盖上要留一条缝,“这样蒸汽才不会烫伤蛋羹”。当我轻轻掀开茶碗,看着嫩黄色的蛋羹上卧着粉色虾仁,用勺子舀起时,蛋羹颤巍巍的像果冻入口的瞬间,鲜美的汤汁在嘴里化开,突然懂得:日料的精致,不是追求华丽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食材最本真的味道。
意大利餐的“墨鱼汁烩面”是最“热闹”的一课。课前老师带来新鲜的墨鱼,现场挤出墨汁,“看,这是大海的颜色”。和面时,墨鱼汁与面粉、鸡蛋混合,很快把我们的手染成了黑色,同学之间笑着互相打趣,教室像炸开了墨水瓶的画室。揉面要“像拥抱朋友一样用力”,老师示范着把面团摔在案板上,“意大利妈妈们说,面团的弹性,藏着手臂的力量”。擀面条时,擀面杖要从中心向四周推““就像铺开地中海的阳光”,切好的面条长短一致,撒上干粉防止粘连。酱汁的制作充满海鲜的鲜甜,鱿鱼圈与虾仁在橄榄油中翻炒,加入白葡萄酒的瞬间,酒香带着热气蒸腾而起,倒入墨鱼汁后,酱汁变成深的黑色,“这是意大利南部的味道,渔民们用当天捕捞的海鲜做面,简单却鲜美”。当煮好的面条与酱汁拌匀,每一根面条都裹着黑色的“外衣”,撒上帕玛森芝士碎,入口先是海鲜的鲜,接着是面条的筋道,最后在舌尖留下淡淡的回甘。老师看着我们满嘴黑汁的样子笑着说:“在意大利,吃墨鱼面弄脏嘴巴,才是对厨师的最高赞美。”那一刻,我感受到意大利餐的热情,就像阳光下的地中海,直白而温暖。
周末的景福宫之行,为这场美食之旅增添了历史的厚度。穿过光化门,青灰色的宫殿群在阳光下格外庄重,讲解员指着勤政殿的屋脊说:“这些琉璃瓦上的龙纹,既有中国的影子,又有韩国的特色。”在庆会楼前,池塘倒映着飞檐,讲解员说这里曾是王室宴请宾客的地方,“就像你们学习的料理,既保留传统,又接纳新味”。路上遇到许多穿韩服的游客,红色的襦裙与宫殿的朱红柱子相映成趣,有位老奶奶看到我们,笑着用韩语说:“韩服好看,韩餐更好吃。那一刻突然觉得,景福宫的红墙与厨房的酱料缸,原来有着同样的温度–都是一个国家对传统的坚守。我们在宫殿的石阶上合影,身后是几百年的历史,身前是刚认识的朋友,阳光洒在身上,温暖得像刚出炉的紫菜包饭。
返程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用学到的四种菜系做一道“融合料理”。我做了“韩式辣白菜寿司卷”,用紫菜包饭的手法,卷入法餐的鸭胸碎和意大利面的番茄酱,老师尝后说:“美食没有国界,就像你们从中国来,在韩国学各国料理,这本身就是最美的融合。”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两周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做菜,更学会了用味蕾理解世界–法餐的优雅、意餐的热情、韩餐的醇厚、日料的精致,其实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