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厨房课交流学习小结——佘丰亦
从6月22日初入厨房的青涩,到7月5日结课当天的从容,为期两周的韩国厨房课学习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这段跨越五大菜系的烹饪之旅,不仅让我从“厨房小白”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多道菜品的“烹饪爱好者”,更在刀工锤炼、火候把控与团队协作中收获了宝贵的成长。每天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菜品解决午晚餐,这种“从食材到餐桌”的完整体验,让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与成就感。
走进专业厨房的第一天,眼前的场景既新奇又充满吸引力——整齐排列的刀具、放满食材的操作台面,以及和蔼可亲的教授和助教老师们,都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但真正开始实操时,我才发现烹饪远不止“把食材做熟”那么简单,基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与耐心打磨。
刀工是烹饪的第一道门槛。开课第一天老师就强调“正确握刀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当我们在切食材时,扶着食材的手应当保持“握鸡蛋”的形状,用中指的第二个关节抵住料理刀,这样能够避免切到自己的手指。最初练习时,我的手腕总是僵硬无力,切出来的蔬菜要么厚薄不均,要么大小不一。记得第一次处理制作凉拌章鱼沙拉的章鱼时,由于没掌握“斜刀切片”的技巧,切出的章鱼片边缘参差不齐,最后只能吃掉自己切出的薄厚不一的章鱼片,然而经过几天的练习后,我不仅能切出均匀的各种蔬菜丝和蔬菜丁,甚至还学会了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切出蒜泥和姜沫。这种“从笨拙到熟练”的进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烹饪的成就感。
制作橙汁酱熏鸭胸时,需要将橙子皮切成细如针线的橙皮丝增添香气,切橙子皮丝是一项精细活,也是我最初最没信心的环节,我认为以我的水平一定会把橙子皮丝变成厚厚的橙子皮条的。既要削去苦涩的白色内皮,又要保证橙皮丝完整不断。第一次尝试时,我切出的橙子皮上还残留着苦涩的白色瓤肉,再次尝试后,我耐心地一点点削去白色部分,终于切出了均匀纤细的橙皮丝,当这些橙皮丝在酱汁中散发出清香时,我真切体会到“细节决定味道”的含义。
火候控制是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韩式厨房的电磁炉有精准的火力调节,功率从1200到2500可以自由调整,不同菜品对火候的要求截然不同。刚开始制作配菜时,我们因为火力调得太大,蘑菇和洋葱的表面一下子炒得焦黑。助教看到后告诉我们是因为温度太高,而油放得有点少。最实用的技巧是老师教的“控温小窍门”:当发现火候过高时,不要直接调小火力,而是先把锅从电磁炉上移开冷却几秒,避免食材持续受高温影响口感。这个方法在我制作奶油浓汤时帮了大忙,让各种材料能均匀融化而不焦糊,现在每次做饭时,我都会下意识观察火候,及时调整锅具位置,这种“与火候对话”的能力,让每道菜的口感都提升了不少。
这两周的学习也使我对世界各地的菜品都有了一些了解,两周的课程涵盖了日本菜、韩国菜、烘焙、意大利菜和法国菜五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逻辑和风味密码,通过亲手制作每一道菜,我不仅掌握了具体做法,更理解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精髓。
日本菜的学习让我体会到“食材本味至上”的理念。制作鱼肉刺身时,老师首先强调“食材新鲜度是底线”,我们用的三文鱼必须经过低温冷藏处理。切刺身的手法很特别,需要“刀刃倾斜45度,从鱼肉尾部向头部一刀切下”,这样才能保证鱼片边缘光滑,保留最佳口感。第一次切刺身时我手有些不敢用力,担心切坏好看的鱼肉,当完整的刺身片摆在盘中,搭配芥末和酱油时,那种鲜甜的口感让我明白“日本菜的美味源于对食材的尊重”。
炸天妇罗盖饭则考验“油温与面糊的平衡”。天妇罗的面糊要按“水和面粉1:1”的比例调制,食材先裹干粉再裹湿面糊。油温控制在170℃最佳,判断方法是“丢一小下面糊到油中,面糊能迅速浮起并冒泡就是合适的温度”。加州卷的制作则是“耐心与技巧的结合”,从寿司饭的醋味调和到食材的摆放顺序,再到卷寿司时的力度控制,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当我用竹帘卷出紧实的加州卷,切成均匀的小块时,看着盘中色彩搭配的寿司,突然理解了“日式料理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艺术”。
韩国菜的学习则充满了浓郁的当地风味。紫菜包饭的制作让我学会了“食材的层次感”。米饭不能铺得太厚,否则卷起来会松散;食材要按“腌萝卜、鸡蛋条、黄瓜”的顺序摆放,颜色搭配要均匀;卷的时候要用竹帘用力压实,切的时候刀要沾冷水避免粘饭。最惊喜的是制作五味子水果凉汤,五味子的酸甜与梨的清爽完美融合,冰镇后喝一口,在炎热的天气里格外解暑。海鲜饼则让我体会到“韩式料理的烟火气”,面糊中加入扇贝、虾仁和葱,在平底锅上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嫩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烘焙课不同于其他菜系可以灵活调整,每一步都需要精准量化。制作玛德琳时,低筋面粉的用量必须精确到克,黄油要融化成液态但不能过热,鸡蛋打发要至“提起打蛋器能留下纹路”。烤出来的玛德琳边缘微微鼓起,表面有漂亮的“小肚子”,口感松软带着黄油和柠檬香气,吃上去满满的幸福感。恰巴塔面包的制作考验“发酵的艺术”,面团需要经过两次发酵,老师教我们“用手指按压面团,不塌陷不回弹就是发酵到位”。最有趣的是制作泡芙,我们用裱花袋装面糊,在烤盘上均匀挤成一个个小山丘,烤出来后再在当中挤上奶油内陷。当咬开自己做的泡芙,奶油从内里涌出时,那种甜而不腻的口感让整个小组都欢呼起来。
意大利菜的学习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千层面、蛋包饭和芝士焗饭。芝士焗饭的精髓是“芝士的层次”,底层铺炒好的米饭,上层铺满马苏里拉芝士,烤到芝士融化拉丝即可。蛋包饭更是一门技术活,平底锅烧热倒入蛋液后等待成型,然后直立起盘子将蛋“敲”到盘子上。肉酱千层面承载了童年的回忆,我们自己揉面,并借助压面机将面团压成薄片,再切成长方形,千层面的面就完成了。当烤好的千层面端出来,芝士与肉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时,所有等待都值得了。
法国菜的学习则让我体会到“精致与严谨”。芦笋奶油浓汤需要将芦笋焯水后去皮,与洋葱、黄油一起炒香,再加入高汤煮软,最后用料理机打成细腻的泥状,过滤后加入淡奶油调味。整个过程要保持小火,避免食材粘锅变苦。橙汁酱熏鸭胸的酸甜要恰到好处,既不能盖过鸭肉的鲜香,又要解腻提味;番茄蘑菇烤面包要用法棍切片,铺上炒香的番茄蘑菇,再撒上帕玛森芝士烤至融化,简单的食材通过搭配变得层次丰富。
除了在厨艺上的提升,这次旅途还让我在人际关系上得到了更多的历练。厨房课每天的菜品制作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最初分组时,大家因为不熟悉彼此的特长,经常出现“多人挤在砧板前切菜,而灶台前却没人负责烹饪”的混乱情况。记得第一次炒制蘑菇那天,同伴因为不熟悉炒菜的过程而把蘑菇炒焦了,使得我们失去了配料,那天的午饭大家吃得有些勉强。不过很快我们就渐入佳境,切菜和炒菜的分工明确,效率提高了不少,到最后我们总能第一个完成菜品的制作,并在等待的过程中把台面都清理干净,得到了助教老师的多次表扬。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多道菜品的做法,更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刀工的进步让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火候的把控教会我“张弛有度”的智慧,团队协作让我懂得“分工与包容”的重要性。现在的我,已经尝试着在家中复刻那些在韩国学到的美味,当家人品尝着我做的紫菜包饭、芝士焗饭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这段为期两周的韩国厨房课学习,注定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经历。那些在厨房中挥洒的汗水、与伙伴们的协作、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每一道菜品带来的味觉记忆,都将成为珍贵的财富。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对烹饪的热爱,继续探索美食的世界,用亲手制作的美味传递生活的温暖。成长就像烹饪,需要耐心、专注和不断的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