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松大学厨房课学习小结——林琳
仁川机场的空调风漫过来时,我攥着去韩国的飞机票,拿着电子课本,把”法餐基础”那行字看得入神。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课本里见过无数次的”国际化餐饮服务”,终于要在两周后,以锅铲与围裙的形式落到实处。
推开烹饪教室的玻璃门时,不锈钢操作台正映着晨光发亮。首先认识的是我们的助教哥哥姐姐们,他们都是又松大学 SICA 的大二学生,并和我们度过美好的两周快乐时光。法餐课的教授戴着浆挺的白帽,站在边上的是我们的翻译助教老师。我之前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法餐的灵魂是耐心,就像等待牛排表面结出焦糖色的三分钟。”第一堂学的是牛排块配蘑菇奶油酱,我握着煎锅的手总忍不住颠勺,先用黄油在平底锅抹出金黄的弧线,牛排放下去的瞬间,油脂溅在灶台上噼啪作响。会中英韩三国语言的助教老师敲了敲我的锅沿用中文和我说:听声音,滋滋声变沉时再翻面。”那天的奶油酱我调得太稀,蘑菇的焦香被牛奶味冲淡,可咬下第一口带血丝的牛排时,香气弥漫在我的味蕾之中,感觉早上一切苦一切累都值得了。海鲜汤课赶上小雨,我们在厨房煮着蛤蜊与白葡萄酒,窗外的雨珠敲打着玻璃。教授突然关掉抽油烟机,让我们听汤沸腾的声音。那天的汤我加了太多番茄酱,酸得眯眼,却被同学用面包蘸着吃了个精光。
意餐课的教室里总飘着罗勒叶的清香和黄油的浓郁香气。做虾仁青口贝面那天,老师教我们海鲜的废弃食物不要丢掉,可以煮海鲜汤二次利用食材,加入海鲜汤的面会变得鲜甜可口,再撒上欧芹碎,一份意大利餐就完成了。墨鱼汁烩饭和芦笋蘑菇培根奶油意大利面在同一个时候开工制作,就会看到黄油的用量巨大,黄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最喜欢的步骤就是给法棍涂黄油酱,烤完之后酥酥脆脆的口感,很让人喜欢。每次教授教学完做完的饭,我和同学们都一拥而上去品尝美食,品尝完教授的手艺都频频称赞。
学习完法国菜和意大利菜后,我们和第一批助教说了再见,随之而来的是烘培课,烘培课的教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师,他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中文名的由来。在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我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甜点,比如泡芙、核桃派等等。
韩餐课像是闯进了热闹的市井。老师教我们做 Hotteok 韩式糖饼时,先在铁板上抹了圈芝麻油,面团摁下去的瞬间,糖馅在高温里咕嘟冒泡。“要像给婴儿盖被子那样翻饼。”她边用英文解释边用竹铲轻轻一挑,糖饼就打着旋儿翻了面。我第一次试时,糖汁顺着裂缝流出来,在铁板上烧成焦黑的硬块,我们的助教姐姐却笑着把我烤糊的糖饼掰了一半:”带焦香的更有嚼劲。”做 Cabbage kimchi泡菜那天最有意思,我们蹲在教室前排的灶台前,戴着一次性手套揉白菜,并把辣椒粉和其他调料均匀混合,一点点填入白菜叶内。在腌制的过程中辣椒味会呛得人直打喷嚏。在制作泡菜的半天中,还做了 Bulgogi 韩式烤肉,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正宗的韩国烤肉是有汤水的。牛肉和胡萝卜丝、大葱、金针菇一系列配菜一起炒,最后淋上鱼油装盘。中午品尝了一口,是意外甜口的味道。
日餐课的氛围总带着禅意。教授切生鱼片时,刀刃划过挪威三文鱼鱼腹的声音像撕开丝绸。“刀要和鱼肉纹理呈 45 度,”他握着长刀往下压,并用韩文跟我们解释“想象鱼片在舌尖融化的样子。” 我切的第一片三文鱼边缘歪歪扭扭,他却用紫菜把它卷成小卷:“不规则有不规则的美。” Chawanmushi 茶碗蒸是最考验耐心的,蛋液里加高汤时要顺时针搅出漩涡,蒸的时候得盖着纸片后再盖一个瓷碗,“像给云朵盖被子”。我的茶碗蒸表面起了蜂窝,助教姐姐却急着说:No!No!Stop!她跑过来时带起一阵风,指着我的碗比划,翻译解释后我才明白,高汤多了一分,蒸制时间就要加三分,我的高汤加了太多,之后在蒸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最后一天做California Roll Sushi 加州卷时,大家在米饭上铺满了鱼籽酱,大家把剩下的米饭捏成小团,裹上紫菜递给彼此,同学说她以后在酒店做西餐,一定要在菜单上加一行“韩式糖饼甜点”。
离别前的聚餐我们约了这几天的助教们一起去吃了一顿饭,选在学校附近的烤肉店,烤盘上的五花肉滋滋冒油,蘸着蒜片和泡菜裹进生菜里,烫得人直吸气。在餐桌上,我们讨论着这两周的一点一滴,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国界之分,只有一样的大学生的身份。助教姐姐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是我们做核桃糖时的样子:有人熬糖熬糊了脸,有人把核桃撒了一地,她的韩语夹杂着中文:“你们让我知道,甜是共通的语言。”
收拾行李时,围裙口袋里掉出一块放在透明塑料袋中的核桃糖,是做 Hodugangjeong 核桃糖时特意留的。糖块在嘴里慢慢化开,核桃的香混着焦糖的甜,像这两周的日子——有被热油烫红的手腕,有揉面时沾满脸庞的面粉,更有那些被不同语言的”没关系”温柔接住的慌张。
原来酒店管理书里的“服务流程”只是骨架,那些在厨房蒸腾的热气里,为对方多放一勺糖、少撒一把盐的默契,才是填满骨架的血肉。就像茶碗蒸里藏着的高汤秘方,料理的真谛从不在食谱上,而在“想让对方尝到好味道”的心意里,更是在厨房的烟火气里,懂得不同味蕾背后的文化褶皱。
飞机起飞时,我望着越来越小的又松大学校园,突然明白:那些握过的锅铲、尝过的咸淡、听过的叮嘱,早已比任何证书都更扎实地,成了”国际化”三个字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