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韩国又松大学厨房课结课小结——林滋壤

当仁川机场的广播里时不时传来几句中文提示音,望着头顶上掺杂着几句中文的指示牌,我悬了一上午的心也终于落地,“我真的出国了吗?”这玩笑般的想法出现在我脑海中。我忽然意识到,这场关于厨房的旅行,或许会和我预想的有些不一样。

日式料理:触摸食材本真

开课第一天的日式料理课,像一场涤荡心灵的仪式。老师的目光落在那条冰鲜三文鱼上时,仿佛在与食材对话。“刺身的精髓,是让吃的人尝到海洋的呼吸。”手腕轻转,刀刃贴着鱼肉的肌理游走,粉红色的鱼肉如花瓣般坠落。我们惊叹于老师精湛的刀功,也时不时被其幽默风趣所感染,逐渐融入了课堂之中。

在日料课上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炖蔬菜。乍一听,这道菜似乎没有什么含金量,但难就难在对蔬菜的雕刻。转眼间,一款完整的胡萝卜就在老师手中变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空留在一旁目瞪口呆的我。就在我望着手中同样的萝卜不知所措,迟迟无法下手时,身旁的助教老师接过了我手中的蔬菜,并耐心地向我展示着每一步的操作。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仅能用蹩脚的英语简单交流,但我还是能从他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一丝温情与暖意。

烘焙时光:面粉与酵母的魔法

在日料课结束后,我们迎来了令我期待已久的烘焙课。面包房飘出的黄油香气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推开了味觉记忆的闸门。但面对桌前数不清的材料与瓶瓶罐罐,我的心中还是有些打怵。面包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才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体会面粉与酵母的魔法。打开烤箱,未见其身,先闻其味,金黄的色泽与先前面团相比焕然一新,我们小心翼地拿起一块品尝,我忽然懂得,烘焙不仅是技术,更是不同文化的对话——面粉与酵母的博弈里,藏着人类对温暖与饱腹的共同渴望。

韩餐课堂: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

韩餐课的教室永远飘着辣白菜的酸香。久闻韩国泡菜的大名,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有机会亲手一试。揭开泡菜坛的瞬间,酸、辣、鲜、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每片白菜都要裹满辣酱,顺着菜叶的纹理,辣味钻进了白菜的每一丝纤维,咀嚼过后,口齿间依稀还能留存住一丝白菜的本味。

海鲜饼的制作充满烟火气。也正是它,将我对韩餐的刻板印象彻底打破。平底锅烧热后,面糊与海鲜相遇的“滋啦”声,是韩餐里最治愈的声响。当金黄的海鲜饼蘸着醋辣酱入口,鱿鱼的弹牙与面粉的麦香交织,独特的口感与味道我至今难忘。既不同于日料的“寡淡”,他带给我,是一种独属于韩国的风味。

炒年糕的课堂上,我们同样遇到了难题—汤汁的水加的过多,导致怎么煮都做不到正常的粘稠度。这可把当时的我们急得团团转,眼睁睁看着别的组纷纷完成任务,我们的酱汁却仍“深不见底”。不过好在再在将年糕提前捞出并分锅收汁后,我们终于顺利完成。同时,经过这一次的失误,我也明白了,失误不可避免,也许料理交给我们的就是如何正视失误和平静的接受。

法餐修行:“精致烤蒜片”

“法餐的灵魂在酱汁,就像交响乐的指挥。”制作奶油芦笋浓汤时,芦笋的处理要分毫不差:嫩尖装饰,中段熬汤,老根去皮切段。每部分都有自己的使命。

打汤时,搅拌机的转速和时间必须精确到秒,“过度搅拌会让汤变涩,就像话说太多会失了分寸”。当细腻的浓汤盛入白瓷碗,淋上淡奶油,撒上芦笋尖,那种精致感让我不忍下勺。第一口尝到奶油的柔滑,第二口是芦笋的清香,第三口则品出高汤的醇厚,原来每道工序的精密,都是为了让味觉体验更有层次。

卷心菜炒整块五花肉是道“反常识”的菜。刚读到这个菜名时,我还纳闷,为何是“整块”?这怎么炒?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与中国的炒菜不同,这是将五花肉整块下锅煎,放入开烤箱后再炒白菜,最后再将考好的肉与白菜摆盘组合。

海鲜汤的熬制堪称“海洋的交响”。白葡萄酒煮沸后加入贝类,待贝壳张开的瞬间捞出,“就像指挥家准确把握乐器的登场时间”。汤底要用鱼骨、虾壳慢炖,时刻践行着对食材的充分利用。“鲜味是熬出来的,不是加出来的”。当多种海鲜的鲜美在汤中汇聚,我们仿佛真的闻到了法国海岸的咸湿空气。

那为何说法餐是“精致的烤蒜片”呢,那是因为几乎在我们做的每一道菜的最后一个步骤,都是撒上几片烤蒜片用作装饰。此昵称由此而来。

意式风情:碳水的狂欢

老师说:“意大利人做饭,就像唱歌,要快乐才行。的确,意大利餐的课堂,可以说是最快乐的时光。当弹牙的面条裹着番茄肉酱,撒上帕玛森芝士,那种简单的快乐,是法餐里没有的松弛。尽管制作的步骤相对复杂,但当成品摆在你的面前,尝一口就知道什么是天堂。

千层面的制作像搭积木。番茄酱、白酱、面片、芝士要层层交替,“每一层都要薄,才能一口尝到所有味道”。当切开千层面,拉丝的芝士,番茄的酸甜与奶油的醇厚在口中缠绵,忽然明白为何意大利人爱千层面——它用最朴素的食材,搭出了味觉的宫殿。从此,意大利面对我来说不再是加菲猫动画片里的意象,而是一场实打实的顶级味觉体验。

海鲜焗饭是意餐课的压轴大戏。当米粒在一次次翻炒中吸饱汤汁,加入虾仁、扇贝、贻贝,铺上马苏里拉芝士焗烤,那种焦香与软糯的碰撞,更是碳水最极致的狂欢。

料理是世界的通用语

半个月里,我曾因切不好蔬菜而沮丧,因面包做错步骤而懊恼,因调不对酱汁而急躁,但最终都在食材的反馈中学会平静。就像有句话所说的“食材不会说谎”。料理教会我的,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是耐心等待时间的馈赠,是尊重每种食材差异的价值。从日式刺身的极简美学,到法餐酱汁的繁复层次,五种菜系像五把钥匙,次第打开了料理世界的隐秘之门。那些在灶台前度过的日子,刀铲碰撞的声响与食材的香气交织,最终沉淀为对“料理即人生”的深刻体悟。

离开又松大学的前一天,我们在礼堂拍合照,大家拥抱着分别,可能最舍不得的,就是我们与助教老师的短暂但浓厚的友谊。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说些简单的中文,因此我们的交流要方便不少。他们的温柔善良是我在抵达韩国前不曾想象到的,带我们吃地道的韩餐,探索隐藏在小巷子里的创意咖啡厅,一起爬到大田最高的山坡欣赏落日晚霞…也许我会一辈子记得我们在饭桌上共同举杯,高喊“中韩友谊万岁的”时刻。

回程的飞机上,我打开手机里的厨房笔记,上面记着面团材料的配比、法餐酱汁的组合、意面煮制的时间,更记着那些关于韩国的一个个美好。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料理,其实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食物最终指向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善意。

或许未来某天,我会在自己的厨房里,就像在又松大学的灶台上那样,做着属于自己的料理,我想那时的我眼中的厨房,与来到又松之前的我,大概是完全不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