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松大学厨房课项目交流学习小结——江来
为期两周的韩国又松大学厨房课项目已经结束,现在回想起来,这段在大田的学习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感觉非常充实也收获良多。这两周,我不仅亲自动手尝试了多个国家的特色菜肴,学习了不少实用的烹饪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与人沟通、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心态上,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成长。
课程安排得很紧凑,内容也非常丰富,就像进行了一场浓缩的世界美食实践之旅。最开始的两天是日本料理。教我们的老师特别有趣,上课气氛很轻松愉快。我们动手做了各种寿司,包括加州卷,还有天妇罗盖饭、茶碗蒸、炖蔬菜、生鱼片和荞麦面。以前觉得有些菜看着简单,真做起来才发现也有不少讲究。比如茶碗蒸,火候和配料的比例很关键,我们小组做出来的那份口感特别细腻顺滑,是我那两天吃到最好吃的一道。炖蔬菜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刀工的压力,因为要把胡萝卜之类的蔬菜刻成花的样子,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尝试的过程也挺有意思的。最让我意外的是生鱼片。老师用的是现杀的、极其新鲜的鱼,我之前其实不太敢吃生的东西,但这次尝过之后完全改观了,味道非常鲜美,一点腥味都没有,口感也很好,彻底颠覆了我对生食的印象。
接下来的烘焙课程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整整两天,我们都在和面粉、黄油、烤箱打交道,做了牛奶面包、核桃派、卡巴塔面包等各式各样的蛋糕、面包和点心。强度很大,感觉这两天揉的面团比我过去一年揉的都多。手臂确实有点酸,但辛苦是值得的。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面包在烤箱里慢慢膨胀、变成金黄色,散发出那种诱人的香气,特别是刚出炉还热乎乎的面包和蛋糕,那种满足感和香气,是店里买的面包完全没法比的。卡巴塔面包外皮酥脆里面却柔软,核桃派香甜又酥脆,都让我印象深刻。
终于到了学习韩国料理的时候,这也是此行的重点。韩国老师非常温柔,也特别有耐心。我们学习了做炒面、海鲜饼、紫菜包饭、辣炒年糕和韩式泡菜。这次学习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个错误想法:我一直以为紫菜包饭和日式寿司卷差不多,但自己动手做了才发现,从米饭的调味、馅料的选择到卷的方法,其实有不少区别。辣炒年糕味道很浓郁,年糕软软糯糯的,非常好吃,但辣度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大了。自己动手做海鲜饼和泡菜的过程也很有趣,体验到了韩式料理那种独特的风味组合。还有一个让我特别震撼的地方,就是韩国厨房对卫生的要求简直到了极。整个操作环境干净整洁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以前对厨房的想象,完全改变了我对厨房环境的固有认识。
课程的后半段转向了地中海和欧洲风味。学习意大利菜那两天,我们做了芝士千层面、奶油意大利面、蒜香面包和意式烩饭。自己烤的蒜香面包香味扑鼻,比平时在西餐厅吃的前菜要香浓美味得多。而那个芝士千层面绝对是我们小组最成功的一道菜!一层层的面皮,裹着浓郁的番茄肉酱和能拉出长长丝的芝士,非常好吃。奶油意大利面的顺滑和意式烩饭那种米粒恰到好处的口感,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意餐的独特魅力。
最后两天是学习以精致著称的法餐。我们做了奶油汤、柠檬奶油酱配烤鸡、整块五花肉配煎卷心菜、海鲜汤和熏鸭胸肉等。法餐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对摆盘的讲究。老师会非常细致地指导我们怎么装饰盘子,酱汁要怎么淋才好看,蔬菜要怎么摆放,颜色怎么搭配。做出来的菜确实非常上镜,拍照特别好看,当然味道也非常棒。柠檬奶油酱的清新酸味很好地平衡了烤鸡的油脂感,五花肉配煎卷心菜吃起来既扎实又不会太腻,熏鸭胸肉那种独特的烟熏风味和嫩滑的口感,都让人回味。
除了实实在在的厨艺提升,这次项目带给我更深远的收获,是在其他方面的成长。首先就是团队协作能力。整个课程中,我们按桌分成3-4人的小组,必须一起合作完成当天学习的所有菜肴。这远不是各做各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快速分好工:谁负责主菜?谁处理配菜和酱汁?谁来协调时间安排和最后的摆盘?刚开始可能会手忙脚乱,效率不高。在操作过程中,沟通非常重要:要及时告诉队友你的进度,协调好步骤(比如酱汁快好了要提醒做主菜的伙伴),互相提醒注意事项,甚至临时调整分工(比如看到谁忙不过来要去帮一把)。有时候大家对菜的口味或者做法细节有不同意见,也需要快速讨论,达成一致。最考验人的是遇操作失误,比如酱汁不小心做咸了,面团发过了,这时更需要整个团队一起想办法补救,而不是互相埋怨。最后,无论做出来的菜是好是坏,都是大家一起承担的结果。这两周高强度的合作下来,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我学会了更主动地去承担任务,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耐心地听队友的意见,也学会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配合他人,一起努力完成目标。厨房里真的没有单打独斗,一盘好菜的背后,肯定是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在支撑。
沟通能力,尤其是用外语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锻炼。在厨房里,我们经常需要和韩国的助教老师交流,比如问某种食材放在哪里,确认操作步骤对不对,或者遇到困难时请求帮助。虽然助教老师也会一些英语,但涉及到具体的厨房用语或者操作细节,交流起来还是会有一些障碍。这就逼着我必须努力去组织语言,想方设法表达清楚,有时还得借助手势或者画个简单的图。小组里也可能有不同国家的同学(虽然这次我的组员情况没具体说,但环境本身存在这种可能性),也需要用英语或者其他方式沟通协作。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沟通的关键在于主动和灵活,不能怕出错。经过这两周,我感觉自己在非母语环境下交流的信心增强了不少。
另外,我觉得自己心态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磨练,抗压能力明显增强了。厨房就像一个“小战场”,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失败和失误是家常便饭:刀工没刻好,面团没发起来,酱汁熬糊了,菜炒咸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刚开始遇到这些情况,难免会沮丧、着急,甚至有点手忙脚乱。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队友们的互相鼓励下,我慢慢学会了如何更冷静地面对这些失败,先停下来想想问题出在哪,然后看看有没有办法补救,实在不行就及时向老师求助。管理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完成好几道菜,本身就很有压力。再加上对操作不熟练,对厨房设备不熟悉,压力就更大了。这两周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下尽量保持专注,学着去合理规划操作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努力控制自己的急躁情绪,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抱怨或慌乱。当然,当经历一番波折,小组最终成功做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特别是看到老师点头肯定,或者自己尝到满意的味道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真的让人非常满足。这个过程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我的耐心、细心、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以及在压力下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
这次沉浸式的厨房学习,也让我对不同的饮食文化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韩国本地,由韩国老师亲自教授韩餐,在日本老师指导下做日料,这种学习环境本身就提供了难得的体验“正宗”风味的机会。无论是韩式泡菜那种独特的发酵香味,日式生鱼片对食材极致新鲜的追求,还是法餐对盘中美感近乎苛刻的要求,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韩国厨房那种近乎严苛的卫生标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干净整洁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对食品安全、对食客健康最基本的尊重,是一个专业厨房必备的素养。通过亲手制作这些不同国家的菜肴,我也更加体会到每一道看似简单的菜背后,其实都蕴含着特定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日式雕花的精细,韩式辣酱调配的微妙,还是法式摆盘的艺术性,都体现了烹饪的专业性和厨师们的用心付出。这让我对厨师这个职业和厨房工作本身,都产生了更大的敬意。同时,尽管各国菜肴的风味千差万别,但大家对于美味的热爱,对于分享食物的快乐,对于用心做好一道菜的追求,却是相通的。当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大家共同完成的、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美食,那份纯粹的快乐和满足感,真的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总之,在韩国又松大学这两周的厨房课学习,是我一段非常难忘且收获满满的宝贵经历。我不仅亲手实践了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特色菜肴制作,亲身体验了不同饮食文化的魅力,开阔了眼界,更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特别是外语交流)、以及应对挑战的心态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锻炼。我对专业厨房的卫生标准、厨师的职业素养以及饮食文化本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这次经历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烹饪的兴趣和热情。回到家里,我已经开始尝试复刻一些学到的菜肴,比如那个让人念念不忘的芝士千层面,或者相对简单一些的韩式海鲜饼和紫菜包饭,希望能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份学习的成果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抗压方面获得的这些宝贵经验,我相信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又松大学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所有老师们细致耐心的教导,也感谢一起并肩努力、共同完成任务的队友们。这两周里流下的汗水、听到的笑声、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各种美食香气,都将成为我记忆中一份珍贵而独特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