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松大学厨房课项目交流学习小结——满粒豆
大一的学习生活在期末的忙碌中渐入尾声,我心心念念的韩国厨房课终于如约而至。临行前的课程介绍会上,当得知将有机会接触四种不同菜系时,那份对又松大学学习之旅的期待,便如藤蔓般在心底愈发繁茂起来。
穿上洁白挺括的厨师服,戴上棱角分明的厨师帽,我们正式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大厨体验营”。法餐课程是这段旅程的第一站,从精致的前菜、温润的汤品到丰盛的主菜,品类完整得如同一场微型盛宴。Prof.Ju Myung,Kim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他风趣的讲解让略显复杂的法餐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他告诉我们,法餐最讲究口感的层次递进与摆盘的艺术感,调味时也常以各式美酒提香增味。看着教授示范时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把控——哪怕是酱汁淋浇的角度、食材摆放的间距都一丝不苟,我们既惊叹于这份专业,又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
初次实操时,大家显然还没适应厨房的节奏,操作台上难免手忙脚乱:有人记错了调料的添加顺序,有人把控不好火候让食材稍稍过了头,我也在切配时不小心把洋葱丁切得大小不均。但每当我们束手无策时,教授总会耐心地停下脚步,重新演示关键步骤,助教老师们也会俯身细致指导,从握刀的姿势到翻炒的力度,一点点帮我们纠正偏差。在这样的悉心帮助下,我们慢慢积累经验,从最初的生疏拘谨,到后来逐渐掌握了些许门道,看着自己端出的菜品越来越像样,心里满是小小的成就感。
到了第三、四天的意餐课程,堪称我心中的“美味巅峰”。有了前两天的基础铺垫,我们对做菜的核心要点已了然于胸,尤其清楚酱汁的调配与主要菜品的炒制是成败的关键。Prof.Yongkuk Seo告诉我们,意餐带着鲜明的地中海风格,调味常用橄榄油、番茄、大蒜等食材,单是一道意面,往往就能让人品尝到两种不同风味的番茄沙司,层次丰富得很。
意餐的魅力,还体现在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与激发上。奶酪与芝士的大量使用,让每道菜都透着浓郁醇厚的香气,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腻味。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蛋包饭的做法:先将米饭妥帖地摆在蛋饼中央,右手稳稳握住盘子与地面保持垂直,再将盛着蛋饼和米饭的平底锅对准盘子猛地一扣,一个圆润饱满的蛋包饭雏形便呈现出来,最后淋上熬制得恰到好处的番茄酱汁,酸甜的味道裹着蛋香与米香,浓烈又和谐,每一口都是十足的享受。
紧接着登场的,是大家早已翘首以盼的烘焙课程。烘焙最核心的步骤莫过于面团的制作,虽说我们有机器辅助揉面,但食材放入的时机却丝毫容不得马虎——面粉何时加入、黄油该在哪个阶段软化,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口感。教烘焙的是Prof.Seunggun Son,他算得上是我最喜爱的一位教授了。他讲课时常会夹杂一些俏皮的韩式英文,独特的发音总能惹得大家会心一笑,翻译老师也常被这氛围感染,打趣着说“看来今天不用我翻译了吧”。更让我惊喜的是,课上闲聊时,教授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国的《三国志》,已经反复读过三遍了。那一刻,看着这位异国教授眼中对中国文化的热忱,我真切感受到了不同国家的人,能通过文化产生如此奇妙的链接,心里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每次将做好的黄油胚小心翼翼地放进温热的烤箱,透过玻璃门看着小小的面团在热力的作用下,借着酵母的力量慢慢膨胀、变得饱满松软,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治愈感,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面团的发酵悄悄消散了。
烘焙课程结束后,我们迎来了充满本土风情的韩餐课程。Prof.Hyejin Kim带我们体验了多道地道的韩国家常菜:鲜香扑鼻的海鲜饼、酸甜辣交织的经典辣炒年糕、风味独特的韩国泡菜,还有韩国人爱用来下酒的小食——核桃糖饼和核桃糖块。韩餐十分注重食物的颜色与质地的平衡,因此授课时,教授常常强调要通过观察食物的颜色判断是否可以盛出,尤其要小心火候过大导致食材变色,影响口感与观感。
说到韩餐,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韩国泡菜,那酸辣爽口的味道里,藏着韩国人对发酵食物的独特理解。而在韩餐中,最具特色的调味品当属鳀鱼鱼露,它是发酵食物的绝佳搭档,无论是泡菜的腌制,还是海鲜饼的调制,都少不了它的参与,那股鲜咸的滋味,正是许多韩餐特色菜品的点睛之笔。
最后学习的是日料课程。Prof.Seunghee Lee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三文鱼的分割技巧,从细致地拔刺、精准地去骨到均匀地切肉,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仿佛手中的刀与鱼肉之间有着某种默契,看得我们连连赞叹。
日料的制作里,藏着不少意想不到的细节。让我颇为意外的是天妇罗的预处理:虾入锅油炸前,要用牙签穿过腹部放进热水里煮熟,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虾在高温油炸时蜷缩变形,保持美观的形态。在制作加州卷时,我和同学起初总掌握不好技巧,包蔬菜时要么松散漏出,要么卷得不够紧实。多亏教授看出了我们的窘迫,亲自示范卷制时的手势与用力点——如何用竹帘固定,如何控制力道让食材贴合,一步步耐心指导。按照教授的方法尝试后,我们终于成功做出了像样的加州卷,看着那整齐的切面、丰富的内馅,心里满是欢喜。
此外,老师还分享了不少实用小窍门:卷饭团时手上沾点水可以防止米粒粘手,切寿司前在刀上抹点水则能让切口更利落……到了日料学习阶段,我们的刀工已有了不小的长进,对各类厨房用具也越发熟悉,同学之间的配合更是默契十足,常常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需求,操作起来流畅了许多。
两周的厨房课,仿佛眨眼间就到了尾声。最后的结业仪式上,我们穿着整齐的厨师服,一个个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台领取证书,闪光灯亮起时,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助教老师和教授们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这段在韩国交流学习的时光,我收获的远不止厨房课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那些温暖的情谊:教授们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授课方式,与我们进行的一次次跨越文化的交流;助教老师们始终热心的帮助和鼓励,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这些点点滴滴的瞬间,共同组成了我在韩国学习的独特记忆,温暖而深刻,会在心底久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