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松大学厨艺游学学习心得——单欣冉
2025 年 6 月底到 7 月初,我有幸参与了大学组织的韩国又松大学(WSU)厨艺游学项目,为期 13 天的课程,涵盖多种餐饮文化的厨艺学习,让我收获颇丰。至今回想,仍满心感激能拥有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走出熟悉的环境,在异国课堂中触摸多元美食文化,这份经历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以下是对这段旅程的回顾与总结。
♦课表:
一、日料学习:精细与本味的呈现
课程前两日聚焦日本料理(Japanese Cuisine ),在 P1203 教室,Prof. Lee 的教学让我深入了解日料特点。什锦醋拌菜(Assorted sunomono )遵循“不时不食”,切精细以保证醋汁渗透,体现对食材的尊重。天妇罗盖饭(Tempura Rice Bowl ,Tendon )的关键在天妇罗炸制,油温把控与食材处理需精准,才能实现外皮酥脆、内里鲜嫩,搭配酱汁米饭,层次丰富又凸显食材本味。
加州卷(California roll maki )制作中,米饭温度和醋比例影响海苔韧性与口感,卷制力度均匀保证寿司紧实。蒸蛋(Steamed egg ,chawanmushi )过筛蛋液与小火慢蒸,成就细腻口感,点缀食材释放鲜咸滋味,展现日料对细节的执着。
后续的 simmered Vegetables(Yasaim )、什锦寿司(Assorted Sushi ,Moriawase- suh )、什锦生鱼片(Assorted Sashimi ,Moriawase Sashimi )与荞麦凉面
(Buckwheat noodles ,zaru soba ),深化了我对日料的认知。寿司与刺身对食材新鲜度严苛,体现日料从业者对“鲜”的追求;荞麦凉面酱汁需提前冷藏,让面体与酱汁低温融合出清爽口感。这两日学习,使我掌握日料技法,更理解其“敬畏食材、克制调味、追求平衡”的饮食智慧。
二、烘焙课程:耐心与精准的实践
第三、四天的烘焙与糕点(Baking & Pastry )课程在 P201 教室进行,Prof. Son的教学让我体会到烘焙对耐心和精准的要求。制作牛奶面包(Milk bread )时,面团发酵需温暖湿润环境,揉面力度与次数影响面筋形成,最终烤出的面包体现“慢工出细活”。
夏巴塔面包(Ciabatta bread )面团含水量高,操作黏手,需利用刮板整形,烘烤时高温蒸汽赋予外皮酥脆、内部柔软韧性,麦香四溢。玛德琳(Madeleine )制作中,模具处理与面糊量把控影响成品形状,烘烤香气弥漫,出炉的鼓胀造型带来成就感。
黄油海绵蛋糕(Butter Sponge )打发环节考验体力与技巧,黄油与糖高速打发、蛋液分次加入及“之”字形搅拌,决定蛋糕绵密口感。费南雪(Finanse )、 pateà choux 、核桃派(pie walnut )、干蛋糕(Dry cake )等学习,拓宽了我对烘焙品类的认知,不同品类的独特处理工艺,让我明白烘焙需精准把控原料、时间与温度,耐心和精准是关键。
三、韩餐体验:烟火与多元的展现
第五、六天的韩餐(Korean Cuisine )课程回归 P1203 教室,prof. Kim 的教学展现韩餐的烟火气与多元。杂菜(Japchae ,Stir – fried noodles )食材丰富,红薯粉丝、牛肉丝及配菜处理精细,炒制后口感软糯与爽脆交织,体现韩餐对食材组合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韩餐制作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处理食材时,老师和助教直接使用水龙头里的水清洗蔬菜、肉类,甚至在制作需要冷水浸泡的食材时,也直接取用自来水。这让我有些惊讶,毕竟在国内,生食或直接接触的食材通常会用凉开水处理。后来了解到,韩国的自来水水质较好,符合直接接触食物的标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在公共卫生与水质管理上的完善,给我们的实操带来了不少便利。
海鲜煎饼(Pa jeon ,Seafood pancake )制作中,面糊状态与火候把控关键,成品海鲜鲜与蔬菜嫩融合,搭配蘸料酸辣开胃。海苔饭卷(Gimbap ,Rice and laver
roll )类似寿司却有韩式风味,米饭调味、配菜处理及卷制技巧,使其成为韩国日常便捷美食。
炒年糕(Tteokbokki ,Stir – fried spicy rice cake )的热辣源于辣椒酱等调制的酱汁,年糕软糯、鱼饼鲜咸,展现韩餐以辣激发食欲的特点。Bulgogi(Sir – fried soy
sauce marinated thin beef )牛肉切薄腌制,大火快炒保留鲜嫩,搭配生菜解腻,体现韩餐主菜搭配特色。
泡菜(Baechu kimchi ,Napa cabbage kimchi )制作让我接触韩餐“灵魂根基”,白菜腌制、酱料调制及发酵过程,使其成为韩餐餐桌必备,承载文化传承与家庭记忆。核桃菜包肉(Hodugangjeong ,Fried and candied walnut )、松饼(Hotteok ,Pancakes with sugar filling )、五味子饮(Omija – hwachae ,Omija punch )等,展现韩餐的多元与烟火气,传递韩国人对生活的热情,让我理解美食融入日常的真挚味道。
四、意餐探索:浓郁与自由的融合
第七、八天,意大利餐(Italian Cuisine )课程在 P1206 教室展开,prof. Seo 的教学呈现意餐的浓郁与自由。牛肉欧姆蛋(Beef Omelette )低温煎制蛋皮,包裹炒制入味的牛肉,开启意餐学习惊喜。海鲜焗饭(Seafood doria )结合烩饭与焗烤,米饭用海鲜高汤煮制,表层铺奶酪烘烤,展现意餐融合创新。
菠菜千层面(Spinach Lasagna )千层面皮煮软,菠菜泥与白酱混合为馅料,层层叠加烘烤,体现意餐厚重与细腻并存。意大利面(Spaghetti Puttanesca 、Spaghetti Carbonara )制作中,“al dente”状态把控关键,不同酱汁赋予意面多样风味,展现意面“万变不离其宗”的魅力。
蒜香面包(Garlic bread )作为意餐配角,制作简单却不可或缺,搭配意面、汤品绝佳。虾贻贝意面(Shrimp & Mussel Spaghetti )与墨鱼汁烩饭(Squied ink Risotto )拓展意餐风味,前者以海鲜鲜为主,后者用墨鱼汁赋予独特风味,体现意餐自由搭配、凭灵感创造美味的特点,影响我对烹饪的理解。
五、法餐理解:精致与优雅的诠释
第九至十天的法餐(French Cuisine )课程在 P1206 教室进行,Prof. Kim 的教学诠释法餐的优雅与复杂。这次法餐学习,让我格外重视摆盘环节,它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能直观提升菜品格调的关键步骤。一道菜的色彩搭配、食材摆放层次,甚至餐具选择,都关乎整体呈现。
在实操时,我们小组在摆盘上犯了难,不知如何让菜品既有法餐的精致感,又能展现创意。Prof. Kim 察觉到我们的窘迫,主动过来帮忙。他耐心调整食材位置,指导我们利用酱汁勾勒线条,还教我们用香草、可食用花做装饰,让原本普通的摆盘瞬间有了“高级感”。不仅如此,课程结束后,他还热情地和我们小组合照,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用心,也让法餐学习多了份温暖回忆。
芦笋奶油汤(Asparagus cream soup )讲究细腻与清新平衡,过筛确保汤汁顺滑,唤醒味蕾。柠檬黄油酱煎鸡(Lemonil chicken with lemon butter sauce )鸡肉处理精细,酱汁现做,体现法餐对主菜精致度的追求。
五花肉炒白菜(Stir – fried cabbage with whole pork belly )展现法餐化繁为简、回归本真的一面。番茄蘑菇烤面包(Tomatoes and Mushroom Bruschetta )利用基础食材创造精致小食。海鲜汤(Seafood soup )汇聚多种海鲜,汤汁浓郁,口感丰富。
芒果酱烟熏鸭胸(Smoked Duck breast with mongo sauce )结合烟熏醇厚与芒果酱酸甜,鸭胸火候把控精准。黄油酱比目鱼(Flatfish and lemon butter sauce )与蘑菇奶油酱 Chop steak(Chop steak and mushroom cream sauce ),从摆盘到口感遵循法餐优雅、层次分明的准则,让我明白法餐是味觉与视觉的艺术展演,注重用餐仪式感。
六、首尔之行:文化领略与生活体验
游学期间的周末,我们有两天首尔行程,这是对韩国文化与生活的别样触摸。第一天,老师带队游览,带我们穿梭在首尔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走过古老的宫殿,建筑上的雕刻、庭院里的布局,无声诉说着韩国历史;路过热闹的传统市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泡菜、打糕等传统食物的香气弥漫,真切感受韩国日常烟火与文化传承。这一天,是沉浸式的文化领略,让课堂所学的韩餐等文化,有了更立体的现实依托。
第二天则是纯购物行程,我们走进明洞、东大门等商圈,在琳琅满目的店铺间穿梭。时尚的服饰、特色的美妆产品,还有各种潮流小物,展现着韩国现代商业与流行文化的活力。购物不只是消费,更是观察韩国当下生活方式、审美趋势的窗口,看到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里的交融共生。
七、情谊联结:与助教的温暖交集
在又松大学游学期间,除了专业老师,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韩国助教们,也成为这段旅程里珍贵的回忆。课堂上,他们协助老师准备食材、解答我们实操时的疑问,总是耐心又细致。比如做复杂的韩餐摆盘,或是烘焙时面团发酵遇到问题,他们会凑过来,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或是干脆用手势、表情,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相处中,我们发现彼此兴趣爱好有很多契合点,会交流喜欢的韩国综艺、美食打卡地,也会分享各自国家的校园生活。课程结束分开时,大家都格外不舍,互相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有机会要一起在韩国或者中国游玩,继续这份跨国界的友谊。这些同龄助教让我明白,文化交流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更是年轻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联结,这种纯粹的情谊,为游学经历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与各国同学协作烹饪时,文化差异碰撞创意火花,美食成为跨越国界的语言,打破文化隔阂,传递情感创意。比如制作日料时,外国同学对“生食”的好奇尝试;交流烘焙技巧时,不同国家同学分享的家庭配方;探讨韩餐辣度时,各国同学的不同耐受度与调味创意……这些交流,让我明白美食是跨越国界的语言,能打破文化隔阂,传递情感与创意。
13 天的厨艺游学,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契机。从厨艺技能的提升,到文化视野的拓展,再到跨国友谊的收获,每一份体验都弥足珍贵。我始终感恩能拥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在实践中感受多元美食的魅力,在交流中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这份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习生涯,更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探索与融合的向往,激励我未来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饮食文化,在热爱的领域里持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