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交流学习小结——朱雨佳
大一下,我有幸通过选拔参加了我校和又松大学组织的交流项目。在韩国为期两周的厨房课游学之旅,是一场关于味觉、技艺与文化的深度碰撞。从法餐的精准优雅到韩餐的温情厚重,从意大利餐的烤箱魔法到日料的刀工哲学,每一堂课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不同饮食文化的大门。在这段旅程中,不仅有灶台前的忙碌与汗水,更有异国师生间的温暖互助,让我在提升厨艺的同时,更收获了对美食与生活的全新理解。
法餐课程是此次游学的“开门红”,也是最让我感受到“美食如科学”的一课。法餐对于味道的掌控堪称极致,每一道菜的调味都像一场精密的实验。老师在讲解酱汁制作时强调:“法餐的灵魂在于平衡,咸与甜、酸与鲜的比例必须精准到克,温度必须控制在毫厘之间。”在制作海鲜汤时,从海鲜的腌制时间、番茄的翻炒时长,到蔬菜炒香的火候控制,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起初我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但当自己烧出的海鲜汤要么过咸要么过淡,酱汁要么过咸要么发苦时,才真正理解了“精准”二字的分量。法餐教会我的不仅是recipes,更是对食材的敬畏——只有尊重每一种味道的特性,才能让它们在舌尖上和谐共舞。
意大利餐课程则让我见识了烤箱的“魔法”。如果说法餐靠灶台掌控火候,那意大利餐就是把烤箱变成了“第二灶台”。老师告诉我们:“意大利人相信,高温烘烤能锁住食材最本真的味道,让食物在热力中自然发酵出层次。”在制作焗饭时,烤箱温度必须预热到250℃以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意式烤千层面,老师要求我们在烤箱中设置上下火不同温度,让表层芝士烤出焦香,而内里的肉酱与面皮却保持湿润。原来意大利餐的热情与奔放背后,藏着对烤箱温度的极致运用,这种“以热为媒”的烹饪哲学,让食材在高温中完成了一场味觉的蜕变。
韩国菜课程充满了烟火气与文化底蕴。韩餐看似家常,实则暗藏玄机,每一道菜都承载着韩国人的生活智慧。最经典的腌制泡菜让我感受到了韩餐的“时间魔法”,白菜的脱水程度、辣椒粉的粗细、鱼露的用量,甚至发酵时的温度与湿度,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老师笑着说:“在韩国,每个家庭的泡菜都有独特味道,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在学习制作糖块时,我总掌握不好油的火候,助教耐心地帮我调整油的用量以及核桃放上去的时机。韩餐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无论食材贵贱,都能在简单的烹饪中焕发出温暖的味道。
烘焙课是一场与面粉和面团的“较劲”之旅,而筛面粉和捏面团的难度远超我的想象。烘焙老师第一天就强调:“烘焙是‘甜蜜的科学’,面粉筛得不够细腻,蛋糕就会不够蓬松;面团揉得不到位,面包就会缺乏弹性。”第一次筛低筋面粉时,我觉得这不过是“过家家”,随便晃几下就完事,结果烤出的海绵蛋糕布满气孔、口感扎实。老师拿起我的面粉筛示范:“要用手腕的力量轻轻晃动,让面粉像雪花一样飘落,这样才能融入更多空气。”捏面团更是对耐心的考验,制作面包面团时,需要反复折叠、揉搓20分钟以上,直到面团能拉出薄膜状的“手套膜”。刚开始我的手臂酸痛到几乎抬不起来,面团却始终软塌塌不成形,看着老师轻松又快速揉出光滑有弹性的面团,才明白烘焙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体力与坚持。
日料课程则让我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尤其是对日料刀工的精准掌控,简直是一门艺术。日料师傅说:“刀工是日料的骨架,食材切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口感与美观。”在制作野菜煮时,对茄子的处理堪称“刀工教科书”——茄子要切成5厘米长的段,再改刀成扇形,每一片的厚度必须均匀到3毫米,这样才能在炖煮时既入味又保持形状。我刚开始切的茄子要么厚薄不一,要么边缘歪歪扭扭,
煮出来后有的已经烂成泥,有的还生硬带涩。师傅握着我的手示范:“刀要稳,手腕用力要匀,眼睛要盯着食材的纹理,就像在给它‘塑形’一样。”除了茄子,胡萝卜、莲藕、魔芋的切法也各有讲究,胡萝卜要切成菱形块,莲藕要切成薄片刻出枫叶纹路却不能断裂,每一刀都考验着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日料的刀工让我明白,美食的精致从来都藏在细节里。
在这场厨艺修行中,最离不开的是韩国助教们的悉心帮助。他们就像我们的“厨房翻译官”,不仅帮我们理解老师的讲解,更在实操中手把手指导。记得上韩餐课时,我在制作面条时掌控不好机器的使用,他在旁边告诉我如何使用,一边演示一边让我自己也做一遍。有一次我不小心被热油溅到手臂,助教姐姐立刻带我去了他们自己的教师,从急救箱拿出药膏帮我涂抹,还轻声安慰:“没关系,下次要小心,安全第一。”她们的耐心与细致,让异乡的厨房充满了家的温暖。
两位男翻译更是我们的“语言桥梁”与“精神支柱”。韩译英的翻译小哥不仅英语流利,还特别懂美食术语,总能把老师说的“火候七成热”“酱汁收稠至挂勺”精准翻译出来。有一次法餐老师讲“roux(油面糊)要炒到金黄色但不能焦”,我没听懂术语,他立刻拿来锅铲示范:“就是像你平时炒糖色那样,颜色变深但没有糊味,大概需要中小火炒3分钟。”他们总能用最通俗的语言化解我们的困惑,让复杂的厨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烘焙老师则是课堂上的“快乐源泉”,他的幽默总能让紧张的实操课变得轻松起来。有一次我们揉面团揉得手忙脚乱,老师还让我们教他写“忍”字,他拿着记号笔在白板上上一笔一划地学,写了好几个“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休息时,他总会和我们聊中国文化,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三国志》。老师的幽默与博学,让烘焙课不仅是技术学习,更成了文化交流的小天地。
回顾这两周的学习,我的“翻车”瞬间简直可以编成一本《厨房错题集》。刚开始学做菜时,火候掌控是最大的难题——煎牛排要么煎成“炭块”,要么还是带血丝的“生肉”;炒蔬菜要么炒焦,要么还带着生味。老师说:“火候就像食材的‘脾气’,你要学会观察它的变化,而不是凭感觉。”于是我开始认真记录每种食材的最佳火候:肉类要用中大火快速锁住汁水,蔬菜要用中火保持脆嫩,炖煮要用小火慢慢入味。到课程后期,我已经能根据食材的颜色和香味判断火候,煎出的牛排外焦里嫩,炒出的蔬菜色泽鲜亮。
刀工更是我的“重灾区”,刚开始切的胡萝卜一薄一厚,洋葱切得大小不一,土豆块更是“奇形怪状”。助教看到后,教我“先把食材切成长条,再切成块”的方法,还让我在练习时先在食材上划好刻度线。经过反复练习,我的刀工逐渐规整起来,最后在日料课的刀工考核中,老师还表扬我的茄子切得“有模有样”。从切菜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从容淡定,我明白了“熟能生巧”从来不是空话,每一次练习都是在为进步积累力量。
除了技术上的提升,这次游学更让我学会了“倾听食材的声音”。以前做菜总想着“按食谱做就行”,但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食谱是参考,食材才是老师。”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食材特性不同,烹饪方法也要灵活调整。比如同样是土豆,夏季的土豆水分多,适合凉拌;冬季的土豆淀粉多,适合炖煮。这种“因时制宜”的烹饪理念,让我跳出了刻板的食谱思维,开始用心感受食材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做法。
两周的厨房课游学之旅匆匆结束,但留在记忆里的味道与感动却历久弥新。法餐的精准、意餐的热情、韩餐的温暖、烘焙的甜蜜、日料的精致,每一种饮食文化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国家的生活态度。在灶台前的忙碌中,我不仅学会了做菜的技巧,更懂得了美食背后的匠心——那是对食材的尊重,对技艺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感谢这次游学机会,让我在异国他乡遇见了专业的老师、热心的助教和可爱的伙伴们;感谢每一次“翻车”的经历,让我在反思中成长;更感谢美食这门通用语言,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围坐在餐桌前,用味道传递善意与温暖。这场舌尖上的修行,不仅提升了我的厨艺,更让我明白:美食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果腹,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是生活中最动人的烟火气。未来,我会带着这段旅程的收获,继续在厨房中探索与创造,让每一道家常菜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以美食为桥,连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