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项目交流学习小结——赵艺霖

2025年6月23日至7月4日,我有幸通过层层选拔,参与了韩国又松大学组织的国际料理交流学习项目。在这为期12天的旅程中,我沉浸式接触了法国、意大利、韩国和日本四国的经典菜系与烘焙技艺,从食材处理到火候掌控,从调味哲学到文化内涵,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收获颇丰。这段跨越国界的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对美食背后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有了深刻理解。

此次交流项目由韩国又松大学餐饮学院主办,旨在通过实操教学、文化讲解和小组协作,让我们深入探索四国料理的精髓。课程安排紧凑而系统:前半部分为教授示范教学,由又松大学的资深教授讲解菜系历史、食材特性及核心技法;后半部分则是分组实操,从基础刀工到完整菜品制作,全程由教授和助教手把手指导。

学习内容涵盖四大板块:日本料理的“精”,强调食材本味与刀工美学,从刺身处理到寿司醋饭的配比,每一步都追求极致精准;韩国料理的“魂”,以发酵技艺为核心,学习了泡菜腌制、大酱调配等传统工艺,理解“五色五味”的饮食哲学;意大利料理的“纯”,聚焦手工技艺,从新鲜意面的擀制到番茄酱汁的熬煮,体会”简单即美味”的真谛;法国料理的“雅”,接触法式酱汁的基础配方与烘焙甜点的层次感,感受西餐礼仪中的优雅内涵。

在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的提升上,这次学习让我实现了质的飞跃。

刀工技艺的精进是最显著的收获。日本料理课上,教授要求将白萝卜切为厚度均匀的”纸片状”,既要透光又不能断裂。起初我频频失手,要么厚薄不均,要么边缘破损。在助教的指导下,我掌握了“手腕发力、刀身倾斜30度”的诀窍,每天课后额外加练1小时,一周后终于能精准完成“菊花萝卜”的切配——将萝卜切为数十层相连的花瓣状,放入水中便自然舒展成菊花形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明白“切配不是简单的切割,而是赋予食材第二次生命”。

调味逻辑的重构也让我豁然开朗。意大利主厨在讲解番茄酱汁时强调:“好的酱汁是食材自己说话,而非调料的堆砌。”他演示时仅用新鲜番茄、大蒜、罗勒叶和少许海盐,通过慢火熬煮释放番茄的天然甜味,这种“减法思维”彻底改变了我以往依赖调料的习惯。在制作法式奶油蘑菇汤时,我尝试减少黄油用量,增加菌菇的烘烤步骤以提升香气,成品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才是学习的意义。”

团队协作的磨合同样珍贵。小组实操中,我们3人组需要合作完成每一道菜,初期因分工模糊导致效率低下。经过多次经验积累后,我们调整策略——根据每人特长分工:我主要负责食材的切配和摆盘。明确的分工配合默契的沟通,使我们小组的菜品制作效率在后续课程中逐步提升。

除了技艺提升,跨文化沟通中的碰撞与融合,更让我收获了思维方式的拓展。

文化差异的包容体现在细节中。制作韩国泡菜时,我们不习惯不戴手套徒手揉制白菜,认为“不够卫生”,而韩国教授则解释:“手的温度能让盐与白菜更好融合,这是祖辈传下的智慧。”这种“求同存异”的过程,让我明白文化没有对错,理解与适应才是交流的核心。

创新思维的激发则源于跨界尝试。在天妇罗丼饭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小组大胆将日式天妇罗技法与意大利食材结合:用紫苏叶包裹鲜虾,裹上日式天妇罗面糊,搭配意式柠檬迷迭香酱汁,外酥里嫩的口感中既有东方的酥脆,又有西方的清新。教授评价这种尝试“抓住了两种文化的灵魂”,让我意识到创新不是盲目混搭,而是在理解本质后的有机融合。

沟通能力的提升也不可或缺。与不同母语的组员交流时,语言障碍时常导致误解:当韩国助教说“酱汁要甜一点”,我误加了砂糖,实则他指的是“用梨泥增加自然甜味”。后来我们学会用“食材比划+手机翻译+现场演示”的组合方式,沟通效率大幅提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有效的沟通不仅靠语言,更靠耐心与共情。

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过不少挑战,这些问题成为了宝贵的反思素材。

时间管理的失衡是初期最大的困扰。制作牛排煎烤时,因预估不足,我们提前1小时完成了炖煮,导致肉质过柴;而制作恰巴塔面包时,又因面团发酵时间不够,导致成品嚼劲不足。总结经验后,我们制作了“时间节点表”,将每个步骤的起止时间精确到分钟,后期再未出现类似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料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时间把控的艺术。

口味适配的难题也值得深思。在小组制作韩国辣年糕时,我们按照传统配方加入大量辣椒,却让不能吃辣的组员难以下咽。后来我们调整为“基础锅底+自助调料台”的形式,既保留原味又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提醒我,在跨文化场景中,“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至关重要。

这段交流经历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提升,更重塑了我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式。

在跨文化认知上,美食成为了最好的桥梁。当我们围着一锅刚出炉的意大利千层面,用各自的母语分享家乡的类似菜品时,语言的隔阂消失了,食物的共性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这让我意识到,饮食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情感的互通,未来我希望能通过美食志愿者活动,向更多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同时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

在个人成长上,我学会了“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初到韩国时,陌生的环境、紧凑的课程让我身心疲惫,但随着每天的学习推进,我逐渐享受这种“跳出舒适区”的状态。正如制作韩式拌饭时,看似随意的食材搭配,实则暗含“五色均衡”的逻辑,生活也是如此——看似无序的经历,终将在积累中形成独特的风景。

12天的交流学习转瞬即逝,但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无比深刻。我不仅带回了四大本笔记、20道菜品的配方和满满的技能包,更收获了对“美食”二字的全新理解: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沟通的语言,是匠心的体现,更是生活的热爱。感谢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眼界的开阔与心灵的成长。而美食,永远是通往不同文化最温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