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莉 浅议中西方之异同
浅谈中西方之异同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对比中西方的各种差异,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各方差异,并浅析其原因。中西方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中西方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摒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放题 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夜的理解。
1. 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心,在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含义,人人把体重超标的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2. 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人个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查明富兰克林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3. 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4. 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5. 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啊!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母亲对女儿)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
(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
道德观念的差异
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西方强调群体。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这体现在了中西方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有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而西方更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西方的伦理首先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恢复善的本性,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
1. 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训导式为主。原来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现在经过考证,我们有六千年文化。从有文字开创以来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是训导式。私塾的老师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对学生讲,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绝对不许做声,读书就是硬背, 搞得不好还要打手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子为纲,师道尊严”。教育的模式是自下而下,居高临下的,我教给你。这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的特点。而西方的教育模式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平等的教育。比如说,见到一个小孩子,我们中国人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脸,就是很亲切的了,很多成年人见到小孩是非常冷淡的。国外是什么样子?国外的成年人无论多大年纪,见到多么小的小孩都握手,说话都要蹲下来说。这一握手,小孩就觉得我跟你一样,好像也 有这么高大,这么独立,我就是一个独立人,这种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再有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西方不同。尊敬老师绝对正确并且应该,我们之所以成长到今天,除了父母养育我们之外,重要的就是教师教我们怎么做人,教给我们这么多常识,这么多知识。但中国的老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就是我说错了,也绝对不能认错。如果我讲错了,我可能会转一个弯子。绕过去或唬过去。可国外不是这样,国外的老师讲错了,或是学生提一个问题老师答不上来,他就会这个问题我还不会。学生说:“你还不会?你是老师呀。”他就说:“我跟你说,就是上帝也不是全能的。我是老师,我也是平常人,所以我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我们大家来讨论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因为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对老师也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促进。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师生是平等的。
2. 上课方式。中国是注入式,或者说是我们这几年批判的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教师单向的活动。我一个人在黑板上用粉笔边写边讲,学生就边听边记就是了。可是在西方,上课的方式基本是讨论式,还有就是自主式。我们看了许多美国的电影或者电视片,看到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课时边讲边提问。学生在下边也非常的自主和随便,时常发问,老师也很随意地和他对答。在这种状态下展开互动式的讨论,讨论的效果如何呢?因为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学生,学生自然就要思维,就要去对话。那么学生提高时,老师也就得考虑这个问题要怎样回答你。互动式教育就可以把双方的思维活动和内心感受都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另外就是自主学习。国外是这样,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的大学也一样,老师出一个题,你们自己下去准备资料,找相关的资料去查。前不久,我看了一个电视,是讲美国的教育,主要是讲哈佛大学的教学。记者问一个中国留学生说:“你有什么感触?”他说:感触挺大的。在国内学习时就是老师一个人讲,我们大家只有听的份。一般老师也不会问学业生什么问题。但在哈佛就不一样了,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着讲着:“喂,你是什么观点?”开始时他们发抖哇!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大学就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一位都没有。他们讲台上站的那位老师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位诺贝尔金奖获得者。他们开始很紧张啊!老师上课常常冷不防地指着学业生让他来回答。另外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像中国。中国的老师在讲某个定理或是推导某个公式时,全是老师在演示,在推导,等于把这个过程直接塞给学生了。但是他们不是这样,他们的老师提出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怎么得互联网来的呢?老师一个一个问题不断地问学生,问题就一层一层地深入,逐渐地就反这个结论启发出来了。结果出来了,老师还说:“嗯 ,你们的思维很好,很成熟嘛,很有创造力。”好像这个成绩是学生本身的,这样就把大家的自信心和兴趣都提起来了。他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效果就跟中国大不一样了。因为中国的老师在那里讲啊讲,哪个学生昨晚上没睡好觉,教师的 讲课就像催眠术一样催着了学生。因为没有互动,我不需要有要回答问题的精神准备,于是很松懈。而国外的教学方式就很活泼,很民主,讨论的很热烈。在那种气氛中学习,效果就特别不一样。所以上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学习的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我认为取长补短非常重要。了解美国文化,走进美国社会,漫步校园,这21天很精彩,很值得!
赵伊莉 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