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何誉-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激励机制的比较与启示

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激励机制的比较与启示

——以上海商学院和台湾大叶大学为例

财金学院 金融141 何誉 

(一)课题源起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是志愿服务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规范高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保障志愿服务参与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和范围进一步的拓展,志愿服务的复杂性日趋提升,原有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弊端日趋显露,而符合发展变化的、相对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正呼之欲出。由于大陆高校志愿服务的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而台湾地区则起步较早、积累了一系列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台湾海峡两岸同文同种,从探究志愿服务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角度对台湾海峡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比较分析两岸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方面的动机与激励机制这两大重要因素的比较,来阐述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差异以给我们今后志愿服务指明方向。

(二)大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 大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大陆的志愿服务活动源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热潮,这可以看作是大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端。

      1993年12月,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青年志愿者”的说法,并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1994年12月5日,以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为宗旨,秉承“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精神的中国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从此青年志愿者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同时,团中央通过并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明确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准则和任务。1995年5月,团中央推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实施方案(试行)》。从年起,团中央将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日”动员广大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十几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团组织的精心指导和各高校的极力配合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志愿服务发展到今天,据统计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包括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工会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扶贫志愿者和环保志愿者等)已超过6000万人。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其他公民从事志愿服务的平均时间较少。调查显示,2001年共有7.69亿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率为85.2%, 他们总共贡献时间为189亿小时,人均年志愿服务时间为77小时,相当于2980万个全日劳动力,其贡献值折合人民币1698亿。

(三)大陆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动机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驱策力, 这种内驱力促使人类对剌激产生反应。动机在引导个体行动及其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潜在因素。在讨论志愿服务时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志愿者参与动机以及使其持续服务的动力。如何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 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应确保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情感体验。根据国外学者对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归类中,笔者发现,各人参与动机虽不同,但大多不离以下几点:(利他主义,帮助他人自利主义, 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自利动机,例如自我成长、获取经验、获得训练与技能、满足自我需求、提升社会地位等社会动机,例如人际关系满足、社会接触的需求、建立社交关系、追求社区沟通、团体归属感、认识朋友、社会责任、关心特定社会议题、为了改善社会环境等。

      大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区别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它受国情和体制影响而分化出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党和政府支持、推动的志愿组织,包括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等。这些组织发展较早,服务覆盖广,但是在人性化、个性化、时效性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大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参与由政府和半政府机构创办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大多与政府活动和政府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受到其政策的影响。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是在民政部门的支持和管理下进行的,许多地区的社会服务中心是民政部门的直属单位或直属事业单位,由民政部门的领导担任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社区服务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各个民间志愿服务团体无法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下开展活动,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很多活动因相关机构的层层审批而滞后开展,错过了发挥其影响力的最佳时期。

(四)台湾与大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析与启示

      在台湾,志愿服务衍生“服务学习”的观念“服务学习”是学校半强制性的措施,是学校课程结合生活学习的制度性诱因。意指青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学校或升学机制的影响, 而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这些教育体系之制度性诱因包括“服务学习课程”与“人学就业之助益”。每个科系都要修“ 服务学习”的课程或学校有很多服务性社团, 找性质类似的充抵。“服务学习”课程修完才可以毕业。台湾依据“志愿服务法”所提及的促进措施包括奖励服务优良的志工、发给志愿服务荣誉卡、发给服务绩效证明书、优先服相关的兵役替代役。台湾以绩优的志工的奖励为主, 联谊活动及相关福利为辅。台湾的机构通常透过各种志工奖励的方式例如发给奖金、奖牌、奖章、奖状等方式,并在年度的志工大会上,公开表扬志工的优良表现肯定志工的奉献。台湾的激励措施虽然由于“服务学习”的半强制性,引导出自利动机,但是仍较多地强调对社会的关怀与贡献易于培育出社会动机。

      “激励”意指使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加深对服务工作有更高的忠诚度与使命感,以增进服务绩效,提升服务品质。而激励和满足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区别的概念。如果激励指的是某种目标或欲望得以实现就是取得某种结果的动力,那么满足就是获得结果所体验到的满意感受。若要使志愿者乐于投人服务而且维持其继续投人服务的热忱则必须从增加他的激励因素着手。而激励机制的设定也会对服务动机起到引导的作用。志愿服务需要爱心、激情和理想来支撑,同样需要一定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

      在大陆,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主要有:参与重大服务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的激励;算学分;工时累计激励年度志愿服务表彰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发展党员、申请“奖、助学金”、考研、就业等工作中加入“学生优秀志愿服务考核”;建立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即为每一位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账户”将志愿者的服务时数存人银行建立档案, 以此作为获得相应奖励或在年老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的依据通过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引导下会促使志愿者更多地发展出自利性动机。

(五)大陆志愿活动发展趋势

      大陆可借鉴台湾“服务学习”的经验做法,“服务学习”是合并社区服务与教室学习的活动。该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在世纪年代的教育改革风潮中,社区服务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台北市政府”于年颁布“‘ 台北市’国中以上学校推展公共服务教育实施要点”,规定高中、高职一、二年级及学院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修习公共服务教育八小时并列为高中职推荐申请人学等参考条件之一。“服务学习”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进行反省来达到学习的成效。其主要特色是结合学校老师、家长、社区等相关人士互动与指导来协助学生反省这或许是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者自主的方式。它通过计划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省过程来促进服务者的发展。它不仅是为学生未来参与志愿性服务工作做准备,也是提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思考的机会,并促使学校、老师、学生和社区间有互动的机会。让学校透过规划使老师能与学生共同设计并执行社区服务工作在生活情境中落实服务教育,增进青少年参与公众事务的意愿及培养从事服务的热诚和习惯,以作为未来发展市民社会与终身学习的准备。

      目前大陆对于志愿服务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也未纳人课程体系,导致志愿服务发展不均衡。而且对于志愿服务后的反省总结、与社区的互动、服务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对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如能借鉴台湾“服务学习”的经验相信对于引导青年人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