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高若兰英国研学旅行学习小结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这个暑假,我怀着对西方艺术与设计的好奇与向往,前往英国金斯顿艺术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研学旅行。此次旅程不仅让我亲身感受了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氛围,更在专业认知与设计思维上获得了全新启发,现将研学期间的所学所思总结如下。

研学的首站,我们直接前往此次研学的核心地点——金斯顿艺术学院。作为英国知名的艺术院校,这里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模式让我耳目一新。学院没有传统课堂里刻板的理论灌输,更多的是“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在与当地师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格外注重“设计的叙事性”,即一件服装不仅要具备美观的外形,更要承载设计师的想法与故事。课堂上,导师会引导我们从材质、色彩、剪裁等多个维度出发,结合自身经历与灵感来源,构建服装的“设计逻辑”。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我以往“重技巧、轻理念”的设计误区,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用“故事”赋予其灵魂。

除了在学院的学习,我们还走进伦敦的各个角落,在历史与艺术的碰撞中汲取养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本钟、白金汉宫与温莎城堡,是我们感受英国历史底蕴的第一站。站在大本钟之下,沉稳的钟声与哥特式建筑的精致细节相得益彰,其对称的结构、严谨的比例,让我联想到服装设计中的“平衡感”——如何在服装的版型设计中,通过对称与不对称的结合,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白金汉宫的古典主义风格,以简洁的线条、庄重的色彩传递出皇室的优雅气质,这也让我思考,在服装设计中,如何通过简约的设计语言,传递出更深刻的风格内涵;而温莎城堡则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风格,其多元的建筑元素提醒我,设计不必局限于单一风格,合理的“跨界融合”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说历史建筑让我理解了“设计的底蕴”,那么各大博物馆与画廊则让我触摸到了“艺术与设计的连接”。蛇形画廊作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空间,展出的作品充满了先锋与实验性。这里没有传统艺术的“边界”,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与空间设计相互交织,艺术家们用大胆的创意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这种“打破常规”的艺术思维,对我的服装设计启发极大——在后续的设计中,我或许可以尝试打破服装与“装置”的界限,用更立体的结构、更独特的材质,让服装成为“可穿戴的艺术”。

而此次研学中,最让我震撼且收获颇丰的,是大英博物馆与V&A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参观经历,其中两件展品更是成为我未来设计的灵感源泉。在大英博物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中,明代龙纹琉璃瓦让我驻足良久。这片琉璃瓦以鲜明的孔雀蓝为底色,龙纹图案采用浮雕工艺,线条流畅却不失力量感,龙的形态既有皇家的威严,又带着中式美学特有的灵动。琉璃瓦的色彩并非单一的蓝色,而是在光线折射下呈现出渐变的光泽,这种“自然与工艺结合的色彩美学”,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不必局限于人工调配的纯色,或许可以从传统材质中汲取灵感,通过面料的染色工艺,还原这种“有层次、有故事”的色彩,同时,龙纹的浮雕质感也可以转化为服装的肌理设计,用压花、刺绣等工艺,让服装在视觉与触觉上都更具质感。

V&A艺术博物馆的雕塑展区,则让我感受到了“形态与情感的表达”。馆内的雕塑作品涵盖了古希腊、文艺复兴等多个时期,从《大卫》的肌肉线条到中世纪宗教雕塑的细腻表情,每一件作品都通过精准的形态塑造,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故事。其中,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雕塑尤为打动我——雕塑以柔和的曲线勾勒出女性的身形,裙摆的褶皱自然垂落,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这让我联想到服装设计中的“版型与人体的关系”:服装的剪裁不仅要贴合人体,更要通过线条的曲直、面料的垂坠感,展现穿着者的气质与情感。比如,如何用流畅的裙摆剪裁,还原雕塑中“动态的优雅”;如何通过肩部线条的设计,借鉴雕塑中“力量与柔美”的平衡,让服装既显瘦又不失灵动。

两周的研学旅行转瞬即逝,但它带给我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在金斯顿艺术学院,我学会了用“理念”支撑设计;在伦敦的历史建筑中,我理解了“底蕴”对设计的重要性;在博物馆与画廊里,我找到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连接点。尤其是明代龙纹琉璃瓦的色彩与肌理、V&A雕塑的线条与情感表达,已成为我脑海中清晰的设计灵感,未来,我将尝试把这些灵感融入服装设计中,用中式传统美学的内核,结合西方设计的创新思维,打造出兼具“故事感”与“实用性”的作品。

此次英国研学,不仅是一次“走出去”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次“沉下来”的自我审视。它让我明白,服装设计从来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对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表达。未来,我会带着此次研学的收获,继续在设计的道路上探索,既要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的养分,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思考”的服装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