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st your password?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北安普顿大学学习小结——顾陈杰

本次暑期研学团由学校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联合组织,为期21天,以“跨文化沟通与学术体验”为主题,涵盖校内课程学习、文化考察与实践互动三大模块。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我期望通过此次活动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并深入体验英国教育环境和方法与国内的差异。

一、研学内容与收获

(一)学术课程:全英文课堂中的思维碰撞

1.课程主题与形式

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中英教育体系对比”“中英下午茶文化差异”“英国著名城市介绍”等主题展开。而课程互动模式大多为采用小组讨论(如分组分析案例“中英课堂参与度的区别”、“中英期末成绩的构成差异”等)、视频学习、个人汇等形式。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个汇报,有关于“中英申请大学的差异”,国内更多以文化课成绩为主,虽然也会有一些艺术生、体育生等特长生,但大多数依旧是通过文化成绩申请大学;而在英国,申请大学所参考的依据就比较多一些,学生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准备,除了成绩之外,老师的推荐信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从这个研究汇报中,我更加详细的了解到了两国升学体系的区别。

(图为课堂汇报)

2.关键收获

(1)语言能力突破:从初期听力吃力到最终能流畅参与小组辩论,全英文环境显著提升了我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英国生活,我的日常英语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每次在购物、餐厅,与服务人员的沟通交流,让我学习到了比较地道的口语表达。

(图为餐厅点餐菜单)

(2)批判性思维培养:英国教师鼓励质疑权威的授课方式(如讨论“应试教育vs.能力教育”时,让我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3)团队协作能力:与不同专业同学合作完成“中英大学校园”调研报告,锻炼了数据整合与跨学科沟通能力。

(二)文化考察:行走中的历史与人文课堂

1.名校参访:剑桥与牛津的学术启迪

(1)作为中国大学生,踏入剑桥大学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历史与学术交织的圣地。古老的哥特式建筑、蜿蜒的康河、绿意盎然的学院草坪,无不诉说着这座学府八百年的厚重底蕴。在国王学院参观时,我被教堂内精致的扇形穹顶和彩绘玻璃震撼,不禁联想到徐志摩笔下“再别康桥”的诗意,中西文化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图为剑桥大学)

最触动我的是剑桥的学术氛围。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捧着书本在草坪上讨论,或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往实验室。导游提到剑桥“下午茶学术沙龙”的传统——教授与学生在茶歇时碰撞思想,这种自由平等的学术文化与中国课堂的严谨有序形成鲜明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启发式教育”的魅力。
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我特别关注到剑桥图书馆珍藏的牛顿手稿和早期经济学文献,它们见证了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这次参访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追求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跨学科的思维与终身学习的热情;

(2)在牛津大学聆听关于“经济”的讲座,让我深刻感受到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魅力。教授以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业为例,结合会计账簿、贸易合同等原始资料,生动剖析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财务实践。全英文的授课环境起初让我有些吃力,但教授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我逐渐跟上节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互动环节,从经济史延伸到现代企业伦理,而教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思考数据背后的社会语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是吸收知识,更要学会质疑与关联。这场讲座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认知,更让我体会到牛津“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精髓。

(图为牛津讲座)

2.历史地标:从华威城堡到莎士比亚故居

(1)踏入华威城堡的瞬间,仿佛穿越回中世纪英格兰。这座千年古堡的恢弘石墙、塔楼和护城河,生动展现了诺曼人的军事智慧与建筑艺术。在城堡大厅,我注意到展示的古老财务账簿——用羽毛笔记录的收支明细,竟与现代会计的借贷记账法原理相通。最难忘的是登上城墙俯瞰沃里克郡全景,那一刻突然明白:真正的战略眼光,既要像城堡般固守根基,也要像商人般精于计算。

(图为华威城堡)

(3)进入斯特拉特福镇的莎士比亚故居,仿佛穿越回16世纪的英格兰。这座带阁楼的二层小楼,斜坡瓦顶、泥土色外墙和凸出的木窗棂,保留了都铎时期的原貌。站在莎士比亚出生的主卧室,抚过400年前的橡木地板,难以想象这位文豪曾在此度过清贫的童年。故居内陈列的皮革作坊工具和手稿复制品,揭示了他从手套商之子到戏剧大师的传奇蜕变。后花园种植着莎剧中的花草,露天剧场里《仲夏夜之梦》的片段演出,让文学巨匠的精神遗产依然鲜活。

(图为莎士比亚小镇HOLYTRINITYCHURCH)

3.城市印象:伦敦与伯明翰的现代性对比

(1)伦敦大本钟、金融城参访让我观察英国金融业的传统与创新;

(图为参观大本钟)

(2)伯明翰Bullring商圈的消费场景分析(对比上海商圈),引发我们对零售业跨文化营销的思考。

(图为Bullring内Selfridge商铺)

(三)文化实践:从下午茶到厨艺比拼的沉浸体验

1.英式下午茶文化体验

(1)学习茶礼仪背后的社会规范(如“先加奶还是先加茶”的历史渊源);

(2)从司康饼的食用方式讨论英国阶级文化的符号象征。

(图为英式下午茶体验)

2.厨艺大比拼:文化输出的实践

制作“可乐鸡翅”、“糖醋鸡腿”等中式菜肴,传递中式饮食哲学,最终荣获第二名。

(图为我小组成果)

二、总结

1.跨文化适应力的提升

(1)初期因“英式幽默”理解障碍导致沟通不畅,后期通过主动提问和观察肢体语言逐步改善。

2.专业关联性思考

注意到英国超市的增值税(VAT)明细标注方式,计划后续研究欧盟与中国税收公示制度的差异。

感谢学校提供此次研学机会,北安普顿大学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队友们的互助协作。这段经历将成为我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