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松大学厨房服务交流项目学习小结——金新悦
出发前,对韩国又松大学的厨房课满是期待——想象着不同食材在异国灶台上的相遇,好奇着会从中学到怎样的烹饪技巧。真正站在实训厨房门口,穿上那白色厨师服时,指尖触到布料的质感,系紧围裙的瞬间,这场厨房之旅才算有了真切的模样。这段跨越山海的厨房之旅,像一场漫长的宴席,从手忙脚乱的开端,到从容享受的尾声,每一道菜都藏着成长的印记。
作为项目的第一门课程,法餐为我打开了专业烹饪的大门。初入厨房时,不锈钢操作台的反光与排列整齐的刀具都让我心生敬畏。法餐对口感层次的极致追求与摆盘艺术的苛刻要求,在第一天的芦笋奶油浓汤制作中便给了我深刻教训—打发奶油时的温度控制、芦笋根茎的细腻过滤、汤底熬制的火候把握,每一步都暗藏玄机。当我因不熟厨艺导致锅底出现焦糊痕迹时,教授并未责备,而是帮助我进行改进,在他的指导下,那碗略显笨拙的浓汤最终呈现出柔滑的质感,也让我懂得了“慢工出细活”的烹饪真理。
第二天的海鲜汤制作明显从容许多。当我准确判断出贝类开口的时机,将白葡萄酒的醇香与海鲜的鲜甜完美融合时,突然理解了法餐对黄油的偏爱 —— 它不仅是增香的秘诀,更是平衡食材风味的 “隐形桥梁”。这两日的学习,如同在味蕾上铺设精密齿轮,让我明白真正的厨艺始于对细节的把控。
经过法餐的洗礼,意餐课程成了我的信心转折点。海鲜多利亚饭与波洛涅塞千层面的制作,藏着 “慢工出细活” 的门道。多利亚饭的灵魂在奶油面糊:黄油融化后拌入面粉炒至微黄,分次加牛奶搅出顺滑质地,再与海鲜、米饭分层叠加,烤箱的热度让表层芝士焦香与内里奶油口感碰撞,简单一碗饭,是步骤堆出的丰富;千层面则见功夫。菠菜汁调和的面皮透着淡绿,两种酱汁是关键:牛奶混肉豆蔻、黄油面粉团熬出温润白酱,番茄酱加白酒慢煮出酸甜肉酱,交替铺层后入烤箱,时间差一分则生、多一分则干。切开时红绿白交织,香气裹着芝士拉丝漫出,方知层层叠叠里都是耐心。
而真正让我突破自我的,是芦笋蘑菇培根奶油意大利面。当我专注地把控着意面的 “al dente” 熟度,将煎至微焦的培根香气融入奶油酱汁,再撒上现磨帕玛森芝士与新鲜黑胡椒时,路过的助教俯身看过,用带着笑意的语气说出“Perfect”。这句简单的称赞,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对烹饪的热情。我忽然懂得,意餐的魅力不仅在于奶酪与芝士带来的醇厚奶香,更在于香料配比的微妙平衡——罗勒的清新、牛至的馥郁、百里香的悠长,如同交响乐团的不同声部,共同奏响味蕾的和谐乐章。
烘焙课的课堂永远回荡着笑声。那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总爱用韩英混杂的俏皮话讲解技巧,连翻译助教都笑着打趣:“大家都听懂了吧,不需要我了吧”。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会在黑板一角写下自己练习的汉字,兴奋地告诉我们《三国志》是他最爱的书籍。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让筛粉、揉面、发酵的过程都变得生动起来。
烘焙是与时间的博弈。当我亲手揉制的可颂在烤箱中逐渐鼓起,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酥皮时,终于理解教授强调的“面团温度要像婴儿的手心”——每一分力道、每一秒等待,都是与食材的温柔对话。面粉与黄油的碰撞,酵母与糖分的共舞,在精确到克的配比中,我触摸到烘焙最本真的严谨与浪漫。
韩餐课大概是最让我感到亲切的——那些在韩剧里见过的辣炒年糕、烤肉、海鲜饼,突然从屏幕里走到了自己的灶台前,连翻炒时的滋滋声都带着熟悉的烟火气。而真正上手才发现,这份“亲切”里藏着不少门道,比如鱼露的妙用:腌制烤肉时加一勺提鲜,做紫菜包饭时拌进米饭增香,甚至炒年糕的酱汁里也少不了它的影子。教授说:“鱼露是韩餐的‘隐形味精’,能让食材的本味醒过来。”果然,当我按比例调好鱼露、糖、辣椒面的酱汁,原本普通的食材瞬间有了鲜明的韩式风味。
课堂上总穿插着有趣的文化注解。煎海鲜饼时,助教一边帮我们调整火候,一边说:“在韩国,下雨天最适合吃这个。”而核桃糖块和韩式糖饼则藏着另一种风情,咬开时焦糖的脆壳与核桃的香、糯米的软在嘴里化开,助教说这是韩国人喝酒时的“搭子”,“就像有些人吃花生配啤酒,我们用这个配烧酒”,简单的话里藏着饮食里的生活智慧。
最让我难忘的是烤肉课。腌制五花肉时,我特意按教授说的 “抓匀按摩”,让酱料里的鱼露、梨汁、蒜末充分渗入肌理;煎烤时又时刻盯着火候,既要烤出焦边的香气,又要保持肉质的嫩。当肉片呈现出诱人的焦糖色时,那位会说中文的助教走过来看了看,笑着说:“这个颜色特别好,韩餐就讲究这样的光泽。”这句夸赞比之前的“Perfect”更让我心头一热——原来从“做得熟练”到“做得入味”,差的正是这份对食材本色的理解。
从五味子凉茶的酸中带甘,到烤肉的焦香四溢,韩餐用最朴素的食材调出了最丰富的层次。它教会我的不仅是调味的配比,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一道菜的色泽里藏着用心,一口小食里裹着习俗,而那些灶台边的笑语与注解,让每道菜都有了温度。
日料课的教授擅长用夸张的表情和手势传递指令,当他演示三文鱼分割时,刀刃划过鱼肉的声音清脆利落,去骨、去皮、切片的动作一气呵成,最终呈现的什锦刺身拼盘如同艺术品,让全班发出由衷的赞叹。“日料要像樱花,美得克制”。他边说边教我们握寿司的力度 —— 既要让米粒紧密贴合,又不能压碎食材本味。
那些看似简单的技巧里藏着大学问:饭团时手上沾的清水是为了保持米粒的完整,切寿司前刀面抹水是为了让切口如镜面般光滑,茶碗蒸的蛋液要过筛三次才能拥有布丁般的嫩滑。在制作寿司拼盘时,我们小组刻意模仿教授的配色逻辑,用三文鱼的橙、海苔的黑、玉子烧的黄构建出简约的美感。这时才明白,日料的“禅意”,恰恰在于对减法的极致追求。
课程间隙的首尔之行,为这场味觉之旅增添了更多色彩。青瓦台的传统建筑与韩屋村的木质院落,让我们在砖瓦间触摸到韩国的历史肌理;乐天免税店的现代繁华则展现着都市的活力。在韩屋村体验传统茶道时,我忽然想起烘焙课教授写的汉字,原来文化的共鸣早已在课堂悄然发生。自由活动那天,我们在明洞的小吃街品尝了鱼饼、打糕,那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烹饪技巧,突然有了更鲜活的对照。
两周的时光如指间沙,却在记忆里刻下深刻的印记。从法餐课上的手忙脚乱到日料课上的从容专注,从独自操作时的紧张到小组分工时的默契,我们这群来自同一专业的伙伴,在切菜、熬汤、摆盘的协作中,把课堂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舞台。当最后一晚与教授、助教们在晚宴上合影,手机里新增的微信联系人,成了这段跨国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