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韩烹饪交流学习小结——卜晴雨
为期两周的韩国烹饪交流学习之旅已圆满结束,这段旅程不仅让我深入接触了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更在专业烹饪技能上收获了显著提升。从初到韩国的好奇与期待,到离别时的不舍与成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我学习生涯中珍贵的记忆。现将本次学习的收获、感悟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学习概况与前期准备
本次交流学习由学校与韩国大田的又松大学联合举办,旨在通过跨文化烹饪实践,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烹饪技能。学习时长为两周,自 6.22 日至 7.5 日,每日学习时间为上午 9 点至下午 5 点,包含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分组练习及品尝菜品四个环节。每日安排学习 4 个菜品,涵盖日料、韩餐、西餐、法餐和烘焙五个模块,两周累计学习 40 道菜品,实现了对不同菜系核心技艺的系统接触。
出发前我做了充分准备:查阅韩国饮食文化资料、观看烹饪教学视频,初步了解韩餐的调味特点;整理常用烹饪术语的中韩双语对照表,为课堂沟通扫清障碍。抵达韩国后,住宿环境让我倍感舒适——两人一间的标准宿舍配备卫浴,宿舍楼下便是食堂。
二、模块学习收获与技能提升
(一)韩餐模块:探寻传统风味的精髓
作为本次学习的重点模块,韩餐学习安排在第一周,每日聚焦不同主题。第一天学习的韩式调味牛肉和韩式泡菜让我对韩餐的“复合调味”有了直观认识。主教老师强调:“韩餐的灵魂在于酱料,每一种酱料都需经过多次调试才能达到咸、甜、辣、鲜的平衡。”制作部队火锅时,我们需亲手调配韩式辣酱、大酱和蜂蜜的比例,辣酱的发酵程度、大酱的浓稠度都会影响口感。
第二天的韩式糖饼和五味子水果凉汤则是偏向饭前饭后小甜点。经过四天学习,我掌握了 8 道韩餐菜品,理解了韩餐“五色五味”的饮食哲学——通过五色食材搭 配 ,实 现五味平衡 ,这种理念对今后创作很有启发 。
(二)日料模块:感受“极简主义”的精致
第二周的日料模块带来不同体验。日料强调“食材本味”,注重刀工和造型。第一天学习的刺身拼盘和寿司卷让我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制作刺身时,主教老师要求刀与食材呈 45 度角,每刀干脆利落;寿司饭温度需保持在 37℃左右,才能让醋饭酸味与食材鲜味融合。
天妇罗和味增汤展现了日料的火候艺术。天妇罗面糊按冰水、鸡蛋、面粉 1:1:2比例调配,油温稳定在 170℃才能炸出酥脆口感。助教老师用温度计教我们判断油温,当我炸的天妇罗外皮起泡时,她指出是面糊太稀,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理解。
(三)西餐与法餐模块:体验优雅烹饪的严谨
西餐和法餐模块通过对比学习展现风格差异。西餐注重食材搭配多样性,法餐则以“工序繁复、造型典雅”著称。西餐香煎牛排让我掌握“低温慢煎”法——吸干水分、撒盐腌制 15 分钟,中大火煎出焦香 crust,再烤箱低温烤熟,最大程度保留肉汁。
法餐学习像一场“修行”。法式洋葱汤需用黄油慢炒洋葱 1 小时至深褐色;红酒烩牛肉需提前用红酒浸泡过夜,再慢炖 3 小时。主教皮埃尔老师是米其林厨师,他要求食材精确称重、操作严格计时,常说:“法餐优雅源于对规则的尊重。”制作法式马卡龙时,助教安娜老师用“画 8 字不消失”标准帮我们判断蛋白霜状态,三次练习后我终于做出合格马卡龙。
(四)烘焙模块:享受甜蜜的科学实验
最后两天的烘焙模块展现“精确性”与“创造性”的结合。烘焙被称为“厨房科学”,食材比例、温度、发酵时间直接影响质量。戚风蛋糕和牛奶面包学习让我明白“面糊消泡”是常见失败原因。主教金老师强调:“蛋白分三次加糖,翻拌用刮刀从底往上,避免画圈。”我第一次烤的蛋糕塌陷,老师通过组织观察指出是蛋黄糊搅拌过度 ,指导让 我快速掌握技巧 。
三、教学团队与文化体验
主教老师专业且善于教学,韩餐老师结合韩国节日讲韩餐文化还给我们展示他曾经上电视的精彩表现,法餐老师展现法餐严谨。助教老师温暖贴心,提前准备食材、课后答疑。我打翻酱汁时,老师帮我清理并重备食材,说:“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关键是改正。”鼓励式教学让我敢尝试。
全班同学分组练习时互帮互助,分享技巧,课后在宿舍复刻菜品互评,提升了学习效果。 “用心烹饪”是各国饮食文化的共鸣。
四、不足反思与总结致谢
我清醒认识到不足:刀工需加强,调味精准度待提高,时间管理不足。后续计划每天 30 分钟刀工练习,按标准配方复刻巩固味觉记忆,模拟宴会练多菜品时间规划,整理教程在学校社团分享。
两周学习是技能与文化之旅,我掌握 40 道菜品,理解了各菜系理念——韩餐调味平衡、日料食材本味、西餐火候精准、法餐优雅工序、烘焙科学配比。感谢学校和又松大学,感谢老师的指导,感谢同学陪伴。未来我将融会菜系精华,用美食传文化,用匠心释热爱,这段经历将永远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