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艺小白到厨房 “主厨 ”一段跨越国界的厨房服务认知之旅——朱晨玮
“你能想象两周之内做出四十道异国料理吗?”回想起6月22日至7月5日在韩国大田的厨房实践课程,我的答案从“不可能”变成了“理所当然”。作为一名原本连刀都拿不稳的“厨艺小白”,我以一种几乎被惊艳到的心情完成了这段旅程。
一、厨房服务的第一性原理:从基础动手,到理解背后的“逻辑”2025年6月22日至7月5日,我在韩国大田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厨房服务课程实践,该课程为我所在酒店管理专业服务认知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系统性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对厨房运行机制、出品流程与服务标准的认知能力。
课程安排为期 10 天,内容涵盖五大模块:法餐、意大利菜、烘焙、韩餐与日料,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制作两道菜,每个板块共完成8道不同菜品,课程总计完成 40余道菜品的实际操作训练,所有菜品均由学员在观看教授示范后独立完成,成品作为当日午餐和晚餐,。
最开始进入厨房课程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陌生”与“慌乱”并存,每道菜在教授的演示下看似简单流畅,真正自己动手时才知道需要关注的细节之多:如何正确使用刀具、切菜时手要摆成虎爪状避免受伤、食材需提前处理与冷藏、如何通过裹粉与炸制控制天妇罗的口感……这些技能的训练并不是为了“做得像”而是为了服务背后的核心价值:效率、安全、稳定的出品,以及对顾客体验的尊重。
我们每天上午制作两道菜,下午再做两道,短短两周,我完成了超过 40道菜的练习与复盘,也正是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我意识到“厨房服务”并非简单的“做菜”,而是关于“流程管理”“时间协作”“沟通表达”与“标准化出品”的集合体–这一切,与酒店管理专业中所强调的服务流程、顾客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之间,密切相关。
二、厨房课程内容及操作亮点
1.法餐模块(6月23日-24 日)
包括芦笋奶油浓汤、柠檬奶油烤鸡、五花肉炒卷心菜、番茄蘑菇烤面包、海鲜汤、烟熏鸭胸、比目鱼配柠檬奶油酱与牛排配蘑菇酱。训练重点包括酱汁调配比例、低温烹饪技术及出品摆盘标准。操作反思:法餐强调火候与风味平衡,番茄蘑菇烤面包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制餐食”的满足感,炒料香气搭配刚出炉的烤面包,成品呈现出味道与质感的平衡。
2.意大利菜模块(6月25 日-26日)
完成了海鲜多利亚饭、蛋包饭、波罗涅塞千层面、葡挞内斯卡意面、芦笋蘑菇培根奶油意面、大蒜面包、虾仁青口扁面、墨鱼汁烩饭等,侧重意面熟度控制手工面皮制作与酱料分层技术等,
操作反思:千层面是我挑战最多的菜品,所有环节均需自己完成,包括调制酱料、擀面皮、叠层处理与烘焙,挖出拉丝的那一刻,成就感极强,墨鱼汁烩饭虽然外观黑,但口味鲜美,操作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配墨鱼与米饭之间的风味层次。
3.烘焙模块(6月27日与6月30日)
涉及麦芬、麦德琳、牛奶面包、泡芙、恰巴塔、核桃派等,强调发酵过程控制、温湿度管理、糖液加热时效与出炉冷却的衔接操作,
操作反思:恰巴塔的成品气孔饱满,是我首次感受到“时间与温度控制”对成品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核桃糖块炸制时间掌握到位,甜度与口感均衡,获得教授与助教的一致肯定。
4.韩餐模块(7月1日-2日)
学习菜品包括杂菜、海鲜葱饼、紫菜包饭、炒年糕、泡菜、韩式烤肉、核桃糖块、糖饼、五味子凉茶,训练要点在于酱料调配、发酵工艺、炸制控制与地方特色口味还原。
操作反思:韩式烤肉最让我印象深刻,肉的腌制和火候掌握决定了整道菜的完成度,调味酱与配菜相互呼应,制作过程让我体会到“地道”风味的来源。
5.日料模块(7月3日-4日)
包括章鱼醋拌菜、天妇罗、加州卷、玉子烧、茶碗蒸、寿司、野菜煮、刺身与荞麦面,教学重点为刀工精细度、炸粉裹法、刺身处理流程及成品摆盘设计操作反思:教授现场从活鱼处理到切片,让我理解了日料对“生食”条件与“时间控制”頦來鹃的高要求,寿司操作中学习到手部与刀具防粘处理、米饭分量控制、整形与摆盘炤颜萨美感的重要性。
三、学习成果与技术掌
1.基础刀工与切配技能提升
学会了正确握刀方式与切菜手势(虎爪式防护)、切菜顺序与安全控制、切配高效技巧(刀尖固定、刀尾控制等)
2.食材处理与流程标准
掌握了不同菜系对食材处理的差异要求,如冷藏保存、焯水后入冰水、去腥方法及清洁顺序,
3.烹饪工具与火候控制
实际操作中熟悉了多种锅具使用,如煎锅、烤箱、蒸锅、油炸锅等设备的使用条件与操作规范,
4.成品呈现与卫生要求
理解了餐饮出品对摆盘、餐具使用、保温时效的要求,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台清洁、食材分类摆放和个人卫生规范,
四、个人感受与课程认知提升
1.从厨房操作理解服务流程管理
每日制作四道菜需严格控制时间与顺序,逐步理解厨房作为高协作性服务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备料一预处理-加工-出品-清洁的完整闭环,对应酒店服务链中的“后端支撑”
2.标准化服泮务意识建立
教授对刀具清洁、摆盘规范、烹饪时间的要求体现了高标准服务意识,课程实训让我认识到厨房服务与客户满意之间的直接联系,
3.跨文化餐饮体系的理解拓展
五种菜系分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务逻辑与口味结构,课程内容帮助我提升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服务沟通与适应能力,
4.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反馈与增强
课程期间多次得到教授与助教的肯定反馈(如在核桃糖块、恰巴塔、千层面韩式烤肉制作中的准确度和完成度),增强了我对厨房服务细节执行能力的信,并促使我计划在未来专业实习中尝试前厅与厨房联动方向。
五、结束语:这不只是学做菜,而是学会一种服务思维
这两周的厨房课程让我收获的不只是厨艺上的成长,更是服务思维的升级。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最后能在规范流程内独立完成高标准出品,我对“厨房服务”的理解从“执行”跃升为“设计”:我学会了如何观察顾客需求、如何提升服务效率、如何在细节中追求稳定与品质。
未来无论我从事前厅、管家,还是餐饮方向的实习或正式工作,我都能将此次厨房实践中的经验与认知转化为真正的服务能力。而那一份来自厨房的成就感、满足感、文化理解,也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闪闪发光的记忆。